二袁争霸,为三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调。 初平年间(-)是汉末丧乱之初,也是诸侯混战之始。在此期间,各地被夷灭的大小军阀不可胜计。 自遭荒乱,率乏粮谷。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余,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王沈《魏书》 其实初平年间的大线索,一共两条。 一条是“关中”与“关东”,即董卓势力与酸枣联军的斗争;另一条是袁绍与袁术,即关东军阀内部的斗争。 本文想就“二袁之战”的细节入手,剖析串联,加以论述。 《三国志》关于“二袁争衡”的记载比较粗疏,仅在《武帝纪》与《典略》等引注中有少许提及。 因为彼时曹操隶属袁绍麾下,为了尽量淡化袁绍的影响,所以《魏书》对初平年间的战争记载,多有隐讳。 关于二袁斗争始末,我在之前的文章曾颇有涉及,本文便不再作为重点着墨。本文的核心,在于从战争细节入手,分析串联背后逻辑。 本文共字,阅读需12分钟 ①战争滥觞 袁绍与袁术的斗争,源自家族内部的利益分配。 袁绍、袁术同父异母,均为袁逢子。但袁术为嫡子,袁绍为庶子,且被出继,因此二袁在宗法上,属于“从兄弟”。 (袁)绍,即(袁)逢之庶子,(袁)术异母弟也,出后(袁)成为子。--王沈《魏书》 需要注意的是,袁术虽是嫡子,却并非“宗子”。因为袁术上面还有个嫡长兄,即袁基。 董卓上洛时(),袁基已经官至太仆,位列九卿,实际是袁氏大宗的接班人。 如果仔细观察袁绍与袁术的早年记载,会发现兄弟二人,实际都以“权门游侠”形象出现。 袁术奢淫,轻佻放肆;长车驷马,横冲直撞,被人骂作“路中悍鬼”。 (袁)术虽矜名尚奇,而天性骄肆,尊己陵物。--《后汉书袁术传》 (袁)术为长水校尉,好奢绮,盛车马,以气高人。谣曰:“路中悍鬼袁长水。”--《北堂书钞》引《魏志》 袁绍阴鸷,不应征辟,豢养死士。被中常侍赵忠骂作“不知此儿欲何所为”,被叔父袁隗骂作“汝且破我家”。 中常侍赵忠,谓诸黄门曰:“袁本初坐作声价,不应呼召而养死士,不知此儿欲何所为乎?”绍叔父(袁)隗闻之,责数绍曰:“汝且破我家!”--《英雄记》 袁绍不应征辟,豢养死士二袁青年时代在洛阳“飞鹰走狗”的故事,见诸史册,《后汉书》、《三国志》、《世说新语》等均有记载。 二袁以“气侠”、“尚武”的形象出现,与世代研习《孟氏易》的汝南袁氏格格不入。 (袁绍)隐居洛阳,不妄通宾客,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又好游侠。--《英雄记》 袁术字公路,司空(袁)逢子,(袁)绍之从弟也。以侠气闻。--《魏书袁术传》 理由相当简单,袁绍、袁术虽然有嫡庶之分,却并非宗子嗣主;因此未被当作大宗继承人培养。 然而随着叔父袁隗,嫡兄袁基相继被董卓所杀,袁氏宗主的位置,一下子空了出来。如此,袁绍与袁术这对儿本就各怀鬼胎的兄弟,也便有了充分的争斗理由。 董卓杀太傅袁隗、太仆袁基,夷其族。--《后汉书献帝纪》 其实二袁在洛阳时,虽然均“高尚气力”、“好游侠”,实际却彼此憎恶。 比如袁术对袁绍的“庶子身份”便十分鄙视,不仅认为袁绍出身卑贱,还私下放出谣言,称袁绍“非袁氏子也”。惹得袁绍大怒。 ②第一次“二袁战争” 初平年间(-)二袁之间的大规模战争,大抵可分为两次。初平三年()是第一次。 此次战役,见于《魏书武帝纪》。 袁术与(袁)绍有隙,(袁)术求援于公孙瓒。(公孙)瓒使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陶谦屯发干,以逼(袁)绍。--《魏书武帝纪》 一言蔽之,即袁术联合公孙瓒,围剿袁绍与曹操。 虽然战争过程的描述十分粗略,但可挖掘细节却不少。 (1)战争地点 袁术联军成员,按屯驻地点,可分为三部分。 其一是陶谦屯发干;其二是刘备屯高唐;其三是单经屯平原。 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陶谦屯发干。--《魏书武帝纪》 刘备与单经,彼时隶属公孙瓒麾下,而高唐县与平原县均属青州平原郡,这说明虎踞幽、冀的公孙瓒,南下成果喜人,在青州地区占据了相当广袤的地盘。 这并非“遥署”,从公孙瓒“自置青州刺史田楷,令屯齐国”,便可见一斑。 (公孙瓒)以严纲为冀州,田楷为青州,单经为兖州,置诸郡县。--《魏书公孙瓒传》 袁绍攻公孙瓒,先主与田楷东屯齐。--《蜀书先主传》 按田楷在建安初年才被袁谭驱逐,可知公孙瓒集团在青州(今山东东部)地区的统治,其实延续颇久。 (袁谭)其土自河而西,盖不过平原而已。遂北排田楷,东攻孔融,曜兵海隅。--《九州春秋》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陶谦屯驻的发干县。 发干县在黄河以北,属兖州东郡,而东郡恰恰是曹操的老巢。 曹操在初平二年()曾在袁绍的支持下进驻兖州,被袁绍擅署为东郡太守。 袁绍因表太祖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魏书武帝纪》 从“陶谦屯发干”的记载来看,袁术联军的初期战果极为喜人,已经攻入敌巢,将曹操与袁绍逼到绝路。 第一次兖州之战()虽然此役以袁绍联军胜利告终,但陶谦与曹操的梁子却彻底结下。翌年()曹嵩离开徐州,前往兖州时,陶谦便遣刺客张闿,将曹氏满门杀尽。 (2)公孙瓒、陶谦、袁术的联盟关系 袁术联军的成员,有黑山军、于夫罗、公孙瓒、陶谦等人。 其中公孙瓒与陶谦,与袁术的勾连始末,可以略加推导。 公孙瓒因为地缘环境,与幽州牧刘虞存在不可避免的利益冲突。 (刘)虞为政仁爱,念利民物,由是与(公孙)瓒渐不相平。--《后汉书刘虞传》 刘虞与袁绍“连合”,袁绍又与公孙瓒争夺冀州,双方还在前一年()冬季爆发了磐河之战(界桥之战),彻底撕破脸皮。 (袁)绍等复劝(刘)虞领尚书事,承制封拜,虞又不听,然犹与绍等连和。--《魏书公孙瓒传》 (袁)绍自往征(公孙)瓒,合战于界桥南二十里……临阵斩(公孙)瓒所署冀州刺史严纲甲首千余级。瓒军败绩,步骑奔走,不复还营。--《英雄记》 因此,本着“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的原则,公孙瓒便很有理由与袁术交往。 袁术还给公孙瓒写信,称袁绍为野种。双方蛇鼠一窝,沆瀣一气。 (袁术)又与公孙瓒书,云(袁)绍非袁氏子,绍闻大怒。--《后汉书袁术传》 袁术在南,公孙瓒在北,二人辖区互不接壤,因此这段同盟关系,被陈寿嘲笑为“舍近交远”。 (袁术)与(袁)绍有隙,又与刘表不平,而北连公孙瓒;绍与瓒不和,而南连刘表。其兄弟携贰,舍近交远如此。--《魏书袁术传》 陶谦与袁术的同盟关系,相对松散。因为彼时袁术的辖区在豫州与荆州南阳,陶谦则牧徐州,双方距离较远,同盟的意义十分有限。 陶谦与袁术的同盟关系,大抵是通过公孙瓒从中牵线。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陶谦在出任徐州刺史前,曾经担任过一任幽州刺史。 (陶谦)迁幽州剌史,征拜议郎,参车骑将军张温军事。--《魏书陶谦传》 注:陶谦为张温参军,事在中平二年()。 从《后汉书陶谦传》的记载中,可以看出陶谦出镇幽州的时间,在中平二年()之前,即光和年间(-)。 彼时公孙瓒是涿县县令,与“幽州刺史治”蓟县,一墙之隔。 注:涿县即今河北涿州,蓟县即今北京。 (公孙瓒)迁为涿令。--《魏书公孙瓒传》 陶谦与公孙瓒结为同盟而且中平二年()陶谦离开幽州,前往凉州出任张温参军时,公孙瓒也曾募兵助战。 中平中,以(公孙)瓒督乌桓突骑,车骑将军张温讨凉州贼。--《后汉书公孙瓒传》 可知陶谦与公孙瓒早有往来,因此在公孙瓒的斡旋下,陶谦加入袁术联军,也顺理成章。 (3)联军内部的潜在矛盾 二袁虽然各自拉拢势力,但阵营内部存在着固有矛盾。 从“单经屯平原”的记载,可以看出公孙瓒与袁术,虽然嘴上称兄道弟,实际私下各怀鬼胎。 因为单经的另一身份,是公孙瓒自署的“兖州刺史”。 (公孙瓒以)单经为兖州(刺史),置诸郡县。--《魏书公孙瓒传》 在同一时间()见诸记载的兖州刺史,至少有三位。 其一是曹操,为袁绍任免;其二是单经,为公孙瓒任免;其三是金尚,为关中朝廷任免,但彼时依附于袁术。 二袁争衡兖州,各置僚属,本不足怪;但袁术联盟内部,竟然同时出现两位兖州刺史。 可见公孙瓒对袁术,也并非言听计从,实际有着自己的小算盘。 ③第二次“二袁战争” 初平四年(),即二袁兖州之战的翌年,双方短暂休兵后,在三月继续开始混战。 双方休兵的理由,是因为初平四年春,关中朝廷(李傕、郭汜)遣使“和解关东”。 初平四年,天子使太傅马日磾、太仆赵岐和解关东。--《英雄记》 太傅马日磾前往袁术军,太仆赵岐前往袁绍军,晓喻利害。二袁遂和解。 双方虽然短暂罢兵,固有矛盾却始终存在。同年()三月,再掀大战,此役的规模和惨烈程度,比之前更甚。 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此役的参与诸侯众多,连吕布、刘表这些之前未曾露面的军阀,也卷入了战争。 此次战争,分为南北两线。 袁绍、吕布在北,对抗张燕;曹操、刘表在南,对抗袁术。 (1)战争北线 初平四年()三月,处在休战状态的袁绍,与部下大会于薄洛津。不料此时,黑山军攻陷魏郡邺县,袁绍老巢失守。 (袁)绍既破(公孙)瓒,引军南到薄洛津,方与宾客诸将共会,闻魏郡兵反,与黑山贼于毒共覆邺城,遂杀(魏郡)太守栗成。--《英雄记》 “黑山贼帅”的头目即张燕,与袁术同盟。黑山此举,相当于重启锋衅,再掀波澜。 袁绍与吕布遂在冀州展开“围剿黑山”的行动,最终“枭其贼酋,斩首万级,屠其屯壁”。黑山军自此一蹶不振。 (袁)绍遂寻(黑)山北行,进击诸贼,左髭丈八等皆斩之。又击刘石、青牛角、黄龙、左校、郭大贤、李大目、于羝根等,复斩数万级,皆屠其屯壁。--《后汉书袁绍传》 此役,吕布身先士卒,与骁将成廉、魏越,率领并州突骑蹂践张燕阵地,勇冠三军。 (袁)绍与(吕)布击张燕于常山。(张)燕精兵万馀,骑数千。(吕)布有良马曰赤兔。常与其亲近成廉、魏越等陷锋突陈,遂破燕军。--《魏书吕布传》 吕布助袁绍大破黑山这里说一说为什么吕布此时()会在袁绍军中。 因为初平三年()四月,吕布在长安暗杀董卓;结果一个月后便被李傕击溃,不得不东出武关,投奔袁术。袁术恶之,不纳,吕布遂北投袁绍。 因此,在袁绍围剿黑山时,吕布这支雇佣兵,便充当了先锋的作用。此事在《魏书袁绍传》中不被提及,但在《后汉书袁绍传》与《魏书吕布传》中有详细叙述。 (吕)布得走,投袁绍,绍与布击张燕于常山。--《后汉书吕布传》 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袁绍在此次军事行动中,杀掉了藏在黑山军中的“冀州牧壶寿”。壶寿是“关中所署”,即长安朝廷任免的正牌州牧。 (袁绍)讨于毒,围攻五日,破之,斩(于)毒及长安所署冀州牧壶寿。--《英雄记》 从此事可以看出两点。 其一是袁绍自领“车骑将军兼冀州牧”,他杀掉壶寿,借此强化了自己的正统性。 其二是壶寿与黑山勾结,侧面佐证了臧洪所谓的“张燕之属,已悉受王命”确实存在。 足下(指袁绍)讥吾恃黑山以为救,独不念黄巾之合从邪?加飞燕(指张燕)之属,悉以受王命矣!--《魏书臧洪传》 因此黑山诸将,此时不能被单纯视作贼军,而是具备了“官军偏师”的身份。 (2)战争南线 在袁绍与吕布在冀州围剿张燕时,曹操与刘表,在兖州围剿袁术。 袁术的老巢在荆州南阳,他此时()离开老巢,偏师深入敌境,实际有所倚仗。 袁术的倚仗,即黑山军与于夫罗。 初平四年,(袁)术引军入陈留,屯封丘。黑山余贼及匈奴于扶罗等佐术,与曹操战于匡亭。--《后汉书袁术传》 于夫罗是南匈奴单于,在初平元年()曾与袁绍联合,之后背叛袁绍,还策反了军阀张杨。 兖州的“黑山军”,指的是从北线战败的张燕余党,《武帝纪》称之为“黑山余贼”。可见这是一支从前线溃散的残军。 黑山馀贼及于夫罗等佐之(袁术)。--《魏书武帝纪》 南线战场的负责人是曹操,他与袁术战于兖州陈留。 陈留太守是张邈,是袁绍与曹操在洛阳时的“奔走之友”,袁术在此遭遇了顽强阻击。 (袁绍)与张孟卓(张邈)、何伯求(何颙)、吴子卿(疑似吴硕)、许子远(许攸)、伍德瑜(伍琼)等皆为奔走之友。--《英雄记》 就在兖州前线激战时,袁术后院起火。荆州刺史刘表北上南阳,“断术粮道”。 四年春,(曹操)军鄄城。荆州牧刘表,断(袁)术粮道,术引军入陈留。--《魏书武帝纪》 袁术断粮,惨败于封丘。此事被王粲记载为“(袁术)甫诣封部(即封丘),为曹操逆所拒破”。 袁术退到封丘,曹操追兵旋至。袁术弃城,溃入襄邑,被曹操决堤猛灌,再败;逃到宁陵,与战,又败。仓惶奔走,一口气逃到了扬州。 (袁)术退保封丘,(曹操)遂围之,未合,术走襄邑,追到太寿,决渠水灌城。走宁陵,又追之,(袁术)走九江。--《武帝纪》 第二次兖州之战()雍丘县、襄邑县属兖州陈留,宁陵县属豫州梁国,但按《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宁陵县“故属陈留”。可见这一系列战争的爆发地,其实就在兖州陈留地区。 (梁国)宁陵,故属陈留。--《后汉书郡国志》 经此一役,袁术“北上兖州”的战略彻底失败。按照《英雄记》中袁术的自述,陈留之战,自己“流离迸走,几至灭亡”。应该说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昔(袁术)将金元休(金尚)向兖州,甫诣封部(陈留封丘),为曹操逆所拒破,流离迸走,几至灭亡。--《英雄记》 (3)金尚的作用 袁术之所以敢轻身犯险,北上兖州,是因为自己得到了关中朝廷的正牌兖州刺史金尚。 彼时()因为兖州已被曹操霸占,因此金尚无法赴任,遂逃往南阳,依附袁术,成了袁术手中的棋子。 (金)尚,献帝初为兖州刺史。东之郡,而太祖(指曹操)已临兖州。(金)尚南依袁术。--《典略》 金尚后来跟随袁术至扬州,在袁术僭号称帝时(),还差点儿做了“仲家政权”(-)的首任太尉。 (袁)术僣号,欲以(金)尚为太尉。--《典略》 袁术僭号,欲以金尚为太尉至于兖州在同一时间()出现三名刺史(单经、曹操、金尚)的原因,是因为初平三年()州刺史刘岱被黄巾所杀,兖州形成权力真空。 (初平三年)青州黄巾击杀兖州刺史刘岱于东平。--《后汉书献帝纪》 因此公孙瓒、袁绍、袁术分别自署伪职,试图宣告自己对兖州的控制权。 (4)刘表的作用 刘表作为“自守之贼”,能在此时主动出兵,配合袁绍,是为了扫清荆州北部(南阳地区)的袁术势力。 按《后汉书》记载,刘表出任荆州刺史,本就是因为孙坚勾结袁术,杀害荆州刺史王叡与南阳太守张咨(-)。 初平元年,长沙太守孙坚杀荆州刺史王叡,诏书以(刘)表为荆州刺史。--《后汉书刘表传》 刘表的最初任务,便是镇抚荆襄,剿灭孙坚与袁术。此时()有袁绍、吕布与曹操在前线血战,自己只需要偷袭袁术后方,自然也是乐于出手的。 ④小结 初平年间(-)的二袁之战,是梳理关东局势的核心线索。 从战争的持续时间之久、参与的诸侯数量之众、波及的州郡范围之广来看,此事影响极大。 二袁阵营,可谓是“军阀摇篮”。袁绍、袁术、曹操、吕布、刘表、刘备、公孙瓒、陶谦、于夫罗、张杨、张燕等后来大放异彩的枭雄人物,均涉足其间。 至于战争范围,以冀州、兖州为核心,波及到青州(单经、刘备)、徐州(陶谦)、幽州(公孙瓒)、豫州(袁术)、荆州(刘表)乃至扬州(袁术逃至淮南,杀刺史陈温)。 如果考虑到关中朝廷还曾遣使“和解关东”,那司隶校尉部与雍凉地区,也曾通过“外交手段”参与过二袁之战。 只可惜史书关于此事的记载过于简略,这无疑是为了撇清曹操与袁绍昔日“君臣关系”的春秋笔法。 不过即使从有限的记载来看,单是那一串灿若晨星的参战者名单,也足够说明这两次战争的分量了。 上述诸多军阀,大多被归入《魏书》的群雄列传(卷六至卷八)当中。其中袁绍“鹰扬河朔”,刘表“跨蹈汉南”,吕布“虓虎之勇”,公孙瓒、陶谦、张杨、张燕等人“拥据州郡”。 由此可见,三国汉季的铁马金戈、英雄纵横,从某种角度看,其实都是袁氏兄弟的政治遗产。 我是胖咪,百家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Thanksforreading.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anzhoushizx.com/yzsdl/1445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