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理解一个经济学概念——均衡,即供需关系与价格波动达到稳定的状态。 然后把这个概念放到自由市场的环境下推演: 一个行业如果非常赚钱,比如卖童装,它就会吸引大批商家的加入,大家都来买童装。 在这个时候,整个市场到处都是低垂的果实,你随便开个店、卖童装,都能赚到钞票。 但是,马上就会因为竞争激烈,由供不应求到供过于求,然后再到供需平衡,价格和利润都达到均衡。 你已经开了一家店,因为赚钱又开了一家店,这是你捡到了低垂的果实。 供过于求后,你只能减少一家,专心经营地段和口碑最好的那家,但也只能勉强度日,不会再有心思去开辟别的分店了。而其他反应慢的,也不再会考虑进入这个行业。 这就是市场达到均衡态。 然后,我们用均衡这个概念来理解汉末乱世和三国鼎立。 1.东汉末年,天下到处都是低垂的果实 黄巾起义和董卓乱政,彻底打乱了汉家天下,乱世开启。 乱世,就是一个新的市场、新的行业。 这个时候,你只要能够输出武力,就能收获大片的土地。 拔得头筹的当然是董卓,带着西凉兵杀进洛阳,然后一通烧杀抢掠,他这个刺史就成了大汉丞相。 而等天下彻底乱套,就是袁绍、曹操、袁术和刘表这些人去收割果实了。 据有州部郡县的,直接升格为一方诸侯,然后就是对着周边开疆拓土。 空挂名门标签的,比如袁绍,凭四世三公的出身,就硬是收割了河北大地。 甚至连曹操这个只是有中央任职履历的破落户,也能被请到兖州担任州牧,然后割据兖州。 刘备就更厉害了,带着关羽、张飞两兄弟,打着大汉皇叔的名头,硬是从陶谦手中拿到了徐州。 乱世开启之时,你要么输出武力、要么输出名望,只要轻轻输出就能收获土地、成为一方诸侯。因为这个时候,天下到处都是低垂的果实,去捡、就可以了。 2.三国鼎立,天下进入均衡态 赤壁之战,刘备取荆州、占益州;曹操退守邺城、雄踞中原;孙权坐定江东、西跨荆州。 到这个时候,天下就进入了均衡态,世上已经没了低垂的果实。 乱世之中,低垂的果实就是那些无主与弱主的郡县。 但是,三分天下之后,郡县要么姓曹、要么姓刘、要么姓孙。也就是郡县都有主了,而且都不是弱主,是绝对的垄断公司。 所以,在三分天下的时候,你就是再有名望、再有武力,也拿不到一寸土地、摘不到一颗低垂的果实。因为已经没有了。 不是名望和武力没用了,而是因为成本太高。去抢一座城,要输出十万兵马、死去几千甚至几万的将士,还要耗去大量的粮草辎重。因为每一座城城池的背后,都是一个雄主。 成本与收益,不对等。输出再多,也得不到足够的利润。 但是,还有人可以,因为他们的名望太大、武力太强。这些人就是曹操、刘备和孙权。他们可以互相抢、互相收割。 于是,刘备从曹操手中抢下了汉中,原因就是汉中离曹操的大本营太远,鞭长莫及、控制得成本太高。 孙权从刘备手中抢下了荆州,原因就是孙权为了荆州敢下血本,物质成本出兵出将、道德成本背后偷袭,能干的全都干了。 刘备确实不满意,但是刘备的实力干不过孙权,所以荆州丢了也就只能丢了。 3.最强的魏国,为什么不能立即打破均衡、统一天下 魏蜀吴的天下形势,其主要矛盾就是曹魏与吴蜀的矛盾,主线任务就是曹魏怎么去统一。 但是,天下均衡之后,曹魏即便拼命输出武力、输出财富,也换不来几座城池。 因为成本太高。 首先吴蜀任何一方都会为了一座城池跟曹魏玩命死磕;第二吴蜀还会搞强强联手,一起对付最强的曹魏。 所以,在这个时候,就必须得有新力量的注入,才能打破这种均衡。 而这个新的力量,就是曹魏在休养生息后可以积攒到的物质和军事力量。 天下九州,曹据其六,而且这个“六”还是人口最多、开发最早、粮食最多的地方。所以,曹魏要做的就是休养生息。 汉末乱世的主要战场就是中原大地,这里已经打得千里无鸡鸣、白骨露於野。 所以,曹魏虽大,却还不够强。只有在休养生息之后,它才能爆发出它本应该具有的物质和军事力量。 为了灭东吴,曹魏以及后来的司马晋,在江淮前线上屯田种粮三十余年。而为了灭西蜀,曹魏从凉州、陇右和关中三路出击,并且集中了国内的主要名将。 蜀汉有国43年,东吴有国59年,所以为了消灭吴国和蜀国,差不多真得折腾了50多年。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anzhoushizx.com/yzsdl/1506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