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https://m.39.net/baidianfeng/qzzt/ 元代运河的新局面 元代的运河和以前的各个朝代都不一样,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一是元代运河的方向由东西方向改为南北方向了;二是在运河开凿和疏通的过程都采用了闸河的方法;三是元代的运河都不采用黄河水作为水源了。 运河方向的改变 自秦朝开始,经过西汉、东汉、隋朝、唐朝、北宋、南宋各代,除了中间分裂和安逸的时期外,各个朝代对于国都的选择总是从长安、洛阳和开封之中选择。这三个城市的共同点就是都要依靠运河来运输粮食,这些从东部和南部运送来的粮食,支撑了这些城市的发展。因此,运河的方向主要是东西方向,所有南北向的运河都是东西方向运河的辅助。到了元代,统治者不再从这三个城市中选一个作为朝都,而是选择了大都(背景)作为朝都。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大的变化。国都转移了位置,所以倚重的运河也跟着转了方向。 元代的闸河 元代的所有运河系统都采用的闸河的技术,这是元代运河和以前各朝代运河的最大不同,也被史学家称为是元代运河的技术特色。闸河是一个在河流水面不平衡的地方建立闸门堵水的技术,闸河有效提供了船只通行所需要的河水宽度和深度,即使是在地势高低不平整的河流上。这反映了元代时期的中国人已经具备了建造闸河的技术和能力,也反映了元代人在以前历代各朝运河的开凿治理当中吸收了相当多的经验。比如唐代李渤在湘水、漓水之间的灵渠建造斗门,来保证灵渠针对大型船只的通行。这种斗门就是最初形态的闸。北宋苏轼在治理余杭运河的时候,曾经建造过引水防潮的闸门,可能闸与闸河的性质和作用不完全相通,但是或多或少也积累了建造闸的经验。 更重要的是元代统治者的需要,元朝在大都建立都城,国都与东南方向的富庶地区的沟通就变得格外重要,所以元代开凿的闸河自然也就是南北方向。从南方的瓜州到北方的大都,一路既有高出水平线的爬坡,也有低于水平线的下坡,自然需要闸门来调节水位。从长江到大都里长的运河,不是偶然才出现一次爬坡,而是一段接一段不停的出现。所以这也是元代南北运河开凿工程上超过历朝历代的原因。 元代各运河不再依靠黄河来提供水流 元代之前的各朝代的运河都和黄河联系在一起,有的利用黄河某一段的支流,有的直接引用黄河水来作为水源,黄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制约着各个运河的发展。而元代运河不同的是:元代各个运河是南北方向,中间叉过黄河,不依赖黄河水作为水源,这是与前朝最大的不同。宋高宗建炎二年(年),杜冲把黄河决断导致黄河决堤,黄河从泗水流入淮水,以此来阻挡金兵。这是南宋时期黄河往南方流的原因。 从那时到清代咸丰五年(),黄河曾经在铜瓦厢决堤,就又改道,改道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黄河水道形状。虽然在元代黄河也有几次决堤,但是都无伤大雅。元顺帝至正十一年(年),贾鲁成功的治理了黄河,他把黄河的水道固定在了由封丘、开封之北,经今河南、山东两省之间,向东到达徐州然后注入泗水,再和泗水一起注入淮水。黄河的流向注定了元代的运河不会再利用黄河水来作为水源。这是元代运河的一个比较大的特点,也是一个优点。 黄河元代南北大运河的形成 元代初的时候,江南来的漕运船只到达淮安之后,经过黄河(当时黄河入淮水,并沿淮水下游东流入海),达中滦旱站(今河南封丘县西南),经陆路运输90公里到达御河(今卫河)南岸的淇门镇(今河南汲县东北),经御河水道,过临清、直沽,再由白河抵达通州,从通州陆运22公里最后到达大都。沿途由河运转为陆运,再转为河运,再改为陆运,装车卸舟,船载车运,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消耗人力,艰难无比。 后来特地设定江淮、京畿二都漕运司,江淮都漕运司掌管中滦镇以南的河运,京畿都转运司督理中滦至大都的两段陆运以及河运。即便如此,元大都的粮食供应仍然不能满足。至元十九年(年),元世祖采纳了丞相伯颜的意见,东南方向的漕运,从海上运送到天津,然后再转运到大都。具体是从刘家港(今江苏太仓县东北浏河)出海往北,到界河口(今大沽口),然后再转陆运,最后运送到大都。当时的海运经验和技术都不是很发达,海上的风浪难以预测,稍不留神就船毁人亡。所以,开凿一条南北通向的大运河是势在必行的。 元代开凿南北大运河经过了仔细的勘察谋划的。至元十二年(),丞相伯颜沿着长江淮河到大都的各个地方进行勘察访问。经过商议决定把隋、唐时期的弓形南北运河改变为支线运河,不再从河南绕过去,而是直接穿过河南。还确定了沟通南北大运河是要开凿山东境内泗水至御河的一段约多里,还有通州至大都约50里的水上通道。具体说,就是开凿三条运河,分别是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到了至元十七年(),元朝统治者才决定要开凿从长江、淮河到达大都的运河。 济州河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元朝政府发布通告:“以钞万锭为佣值,仍给粮食”,开凿济州河。至元十八年(),兵部尚书奥鲁赤、刘都水以及精于数学者一人,给了他们宣差印然后让他们前往济州,制定开凿运河的夫役;同时令卫州新附军队也前往助工。济州河是从山东济宁开始,往西北达到须城安山(今山东东平),总长约50里。这段运河采用汶水、泗水作为水源,南北沟通了长江、淮河、大清河,最后注入东海。经过海运到达大沽口,最后到达元大都。 这是南北大运河第一阶段的场景。当时泗水在济州任城(今济宁市)境内向南流入淮河,所以船只进入泗水之后往北方最多能到达任城。奥鲁赤施工的重点在于修筑大坝阻止汶水和泗水,引导她们向西流到任城。北边在泰安修建闸门,引导汶水。南边在兖州修筑闸门,引导泗水。让这两条水合流,最后到达任城,汇合注入到大清河中。大清河受潮汐影响很大,常常被泥沙阻塞,船只通行不畅,所以就改用陆运到临清。这是第二阶段。这个阶段基本上接近全线打通,仅仅还有东阿到临清之间里的距离没有打通了。 会通河 至元二十六年(),元朝的礼部尚书张孔孙等人负责修筑会通河。会通河是从汶水引来水淹,在须城县巡山镇西南开始,经过寿张(今山东阳谷县)至东昌(今聊城市),又往西北到临清。这条新开的运河并不算太长,连南北大运河里的十分之一都不到。但是这条运河是从平地开河,沿途丘陵比较多,再加上地形高低起伏,水源动力不足等情况,主要依靠一系列闸口来节制水流,所以这个河道的工程十分巨大。从至元二十六年(年)开始修筑,到泰定二年(年)才完成,前后历时36年。会通河全长多里,发动民夫多万人,总共修建闸门31座。有的闸门是几个闸门称为一座,举个会通镇闸门,实际上是三个闸门,也就是头闸、中间闸、隘船闸。闸门多导致工程技术十分复杂。这条运河的民工数量之多,工期之长,工程之浩大复杂,可以说是中国运河历史上最大的工程之一。这个工程在中国运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通惠河 从通州到大都,距离虽然很短,但是因为大都的地势很高,水源的寻找比较困难。在金章宗完颜璟泰和年间(~年),韩玉曾经引来水源并修建闸门,但是因为它的水源不足,在金迁都开封之后就被堰塞了。到了元代,水利学家郭守敬主张开凿通惠河,元世祖元二十九年至三十年(~年)间成功开凿通惠河。通惠河的巧妙之处在于郭守敬巧妙的利用了大都西北方昌平县附近的几条河流:“上自昌平县白浮村,引神山泉,西折南转,过双塔、榆河、一亩、玉泉诸水,至西门(大都和义门,今北京西直门)入都城,南汇为积水潭(今什刹海),东南出文明门(今北京崇文门北),东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全长一百六十四里一百四步”(《元史》卷六四《河渠》一,通惠河)。沿着通惠河建设堤坝有十处,每处都是双层闸门,一共有二十座闸门。 在通惠河开凿成功之后,北到元大都,南到杭州共里的南北大运河就全部通水了。这条南北大运河的组成部分如下: 通惠河:即大都运粮河,从大都到通州,长里。 通州运粮河:从通州南下大沽河,西接御河。 御河:即卫河,从天津南至临清,接会通河。 会通河:从临清至须城安山,接济州河,长余里。 济州河:从须城安山到济宁,接泗水,入黄河。 扬州运河:从黄河到扬州瓜洲,入于长江。 江南运河:从镇江经常州、苏州、嘉兴、直达杭州。 南北大运河沟通之后,各种漕运和南北物资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起来。正如《元史·食货志》所述:“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这也是南方丰富的物资运送到大都的真实写照。我们现在京杭大运河的基础,就是这条里长的南北大运河。 元代的河运与海运 元初的时候,某些河段淤塞,不能通行较大的船只,主要是在山东济州河、会通河。这两个河流的处理上还需要改进。还有至正四年(年),因为连日阴雨,黄河在汴梁附近决口,洪水淹没了山东任城(济宁)、安山等长达五年,这严重影响了元大都的漕运。元朝统治者不得不从海上往北方运输,所以在元初的时候,漕运主要还是以海运为主。 贾鲁河 元代时候开凿的运河,除了济州河、通惠河、会通河这几条重大运河工程之外,还有一条比较重要的运河,那就是贾鲁河。元顺帝至正十一年到十三年(~年),工部尚书贾鲁从郑州引来京水、双桥的水流,经过朱仙镇(今开封西南45里处)南下,从周家口(河南商水县)进入沙河,沙河在西华县注入颍水,颍水最后进入淮水。当时仅仅把郑州到朱仙镇的那一段称为贾鲁河,后来贾鲁河的范围扩大了许多,贾鲁河的河道在清朝咸丰年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元代时期贾鲁河的作用,主要是用来沟通黄河和淮河。贾鲁河的畅通也是朱仙镇繁盛的原因。贾鲁河开通之后,朱仙镇很快就成为了四大镇之一了。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anzhoushizx.com/yzsdl/1528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