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8-1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兖州

一座自夏禹“划九州”

就开始繁衍生息的城市

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

如今它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到底获得了什么

又流失了什么

在兖州少陵公园有一家卖了很多年的棉花糖,小时候的棉花糖没有现在这么多的颜色和口味,只要一个白色的就能填满心里的期待。

直到棉花糖递到手中,满满一大口咬下去,粘的一脸都是也毫不在乎,仿佛这样吃才够味,而且肯定不会老老实实的吃到最后,肯定要揪着揉成团使劲塞到嘴里,就像小时候。

你有多久没做一个肆无忌惮的大人了?而这些地方和人你都注意过吗?

拥有70多年记忆的铜牌店——中山西路

沿着中山西路(老大街西首)向东,距离府河多米,有一家并不是很起眼的店,可能很多人无数次的经过门口也不一定能够记得。与其他店面的统一招牌不同,低矮的屋檐下写着定做铜字铜牌的招牌,当然还写着很多其他的营生,白铁加工、电焊气焊、神主等。

刚进门时,看到一位老大娘正在给一个牌子刷着红漆,这应该就是门口写的神主牌。面对我的到来,店主显着很诧异,在道明来意后,大娘连忙喊来了老伴,并给我介绍起了自己的营生。

店里确实不大,屋顶上的顶棚似乎也在向我们诉说着他的古老记忆,难以想象这么一份营生在这家已经传承了七十多年,铜牌店的老板姓耿,耿大爷告诉我,这家店是老辈人传承下来的,自己是媒礼出身,从小就跟随父亲做了这一行。

在屋内的西墙上,有着三份明显的铜牌,分别是《全市纪检监察系统执纪办案先进单位》、《山东省印刷协会丝网印刷专业委员会》、《中国公共关系协会艺术委员会会员单位》。

七十年也许对于一座城市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对于今天的我们,面对老辈人传承了几代人的营生反而显得不是那么重视。最后,我为热情的耿大爷与他坚持了一辈子的店面拍下了一张合影。也算让更多的人了解耿大爷和他的店面多一份窗口。

对于很多兖州人来说,小时候喜欢做的时候,长大后还能一直坚持的寥寥无几,对于很多老兖州手艺人来说,很多东西的传承都是从小跟随父亲或者师傅学的……

穷尽一生的文明艺术——中山东路

兖州大街小巷上随处可见装修豪华,设备齐全的理发店,不仅有清一水的年轻男孩提供贴心全面的服务,价格也是越来越不敢恭维了,连小编这样的年轻人常常都觉得无所适从。

在兖州中山东路房地产交易所西多米有一家老理发店,店内还是几十年前的设施,这一干就是50多年。

理发的大爷姓康,老伴姓张,据老两口说理发这一行业一干就是50多年。这家店也是他们的家。

店内的陈设都是上个世纪遗留下来的,无论是店内的理发椅还是大玻璃或者前面的置物台都充满了记忆感。

店内的铁盘里放着几个理发工具,虽然不能与大理发店的高科技相比,但是老物件也有新事物所不能比拟的用处。

每天来光顾的人都是常客,多为中老年人,偶尔会有年轻人或者小孩子来这里理发,今天我来的时候,碰巧有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大爷也在理发,有幸能拍下他的理发过程。

康大爷在为这里老大爷理发,可以看出康大爷的技术很是娴熟,这是一种来自从业几十年的自信。

接下来就是刮脸了,康大爷在一块牛皮上快速的弄了弄自己的刀

在将靠背下来,在脸上涂上了泡沫,康大爷就开始为顾客刮起来了脸。

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让他们去现在流行的店里理发,确实很不自在。如果有一天这些老手艺、老物件都不在了,真的会让人很惋惜吧。

精益求精的秤砣精神——中山东路

在兖州中山东路东御桥向东多米,有一家铜件厂电子秤的专卖店,店面不是很大,但是很有历史的感觉。

当我走进店内,看到这间不是很大的房间内,陈列着一杆杆称还有墙边堆砌好的电子秤,一位老大爷正在看电视。

据大爷介绍,自己姓韩,已经66岁了,从16岁就开始接触这一行,这家店也已经开了40多年了。

当我询问韩大爷周边是否还有这样的老店时,大爷给我说,旁边还有一家钟表店和他是同一时期开的,两个人都是兖州老铜件厂的员工。可是当我去旁边的钟表店时,却发现没有开门。

最后的我有幸观摩到韩大爷校准秤砣的工作,韩大爷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正是代表了那个年代的精益求精。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电子秤层出不穷,可是作为老兖州人的物件——秤砣,现在又有多少人会看会用呢?古代的秤砣是十六进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半斤八两,在过去八两就是半斤。听老人们将,过去的生意人不会缺斤少两,因为一斤十六两分别代表着天上的星宿,还有福寿禄,缺一两就代表少一份富……

汗水浇筑下的铁骨铮铮——中山东路

顺着老大街往东走,有一家红炉铁货店,我记着杨老师曾经对这家店面进行过采访。

当我走进红炉铁货店时,一位大哥正在地上弄着很粗的“铁棍”,面对我的到来,大哥似乎没有什么意外,据大哥描述这家店是他与另一位大哥一起开的,从82年开始也有30多年了,有很多人也来采访过。

大哥在与我寒暄几句后,就让我随便拍拍,但别打扰他干活。看着店内全部由手工打造的各种物件,我想每一件都是经过了大哥的汗水。

我虽然不知道屋内的这件设备叫什么,随着科技的进步,很多老店也包容了很多现代的设备,毕竟面对大工厂大车间的批量生产,老店也应该与时俱进。

期间,有一位来打东西的先生,“独家定制和DIY”在现在看来无比新奇的名词,却在兖州的各个老店已经经营了多年,世人对国外或者大城市的新奇物件或者想法感到惊奇时,却没注意到,很多东西,在老一辈人手里一直传承着

小编希望红炉铁货店能够一直存在,不被时间的洪流冲走。也希望大家都能够为传统留一份坚守。

用碟片记录的美好时光——东御桥南路

当我在寻找老店的道路上,途径东御桥南路老人民电影院时,发现路东有一家音像店,右上角写着二十年老店。对于上世纪90年代风靡的音像行业这一家的确是一家老店了。

从上个世纪风靡的音像,从最初的录影带到后来的VCD、DVD。各种碟片对于我们这代人有太多太多的记忆。现在执迷于手机、ipad的孩子也许永远体会不到当初去音响店买或租的我们喊上一群朋友在家看电影的时候的心情。

店内摆放着整整齐齐的碟片,有电影、电视剧还有音乐和各种戏曲。

不大的店面内,三面墙都摆放着碟片,儿时的我们如果谁拥有这么多的碟片一定是小伙伴们追随的“孩子王”吧!

即使现在,对于很多人来说,家里的DVD、VCD已经多年没有打开过,但是当打开仓门放入碟片的那一刻,听着“读碟中”的声音,你是否还记着当年的期待?

精密世界里的技艺坚守——中山东路

下午,当我再次来到韩大爷所说的钟表店时,终于找到了韩大爷所说的老伙计。孙大爷从事修表店也已经30多年了。看到老伙计,韩大爷似乎也很开心,毕竟对于周边不断换人的店面来说,孙大爷才是韩大爷多年的老邻居、老伙计。

修表这一行讲究经验,一块好表错了一点都不成。对于一个人来说,从接触这一行开始,到四十二三岁才能到一辈子技艺最好的时候。但是做这一行太费眼,孙师傅也无奈的说,现在眼睛大不如从前。

说到修表的手艺,孙师傅自己也很无奈,跟他一样的手艺人,已经很少了。他也不想让孩子学习这门技艺,因为实在太累,收益也不好。孩子小的时候,想摆弄自己的工具那是绝对不允许的,现在孩子愿意学自己反而不支持了,可能自己实在是体会了太多的不易。

记忆的传承者——感谢一直坚守下来的老兖州人

也许你在道路上可以随处看到门店内的修车店,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却很难看到那一处处修理自行车的修车摊了。

无论是古老的《补拙书屋》里的孙阿姨,几十年如一日

还是拥有年代记忆的老鲁门三轮车老店

亦或者老字号的李记修鞋,年轻的我们还能记着几家?

作为兖州名吃壮馍的传承者—师记,年轻的兖州人是否还能津津乐道?

百年历史的兴龙理发店,都一间都拥有自己的年代记忆。

或许一开始是为了兴趣或生存,但随着岁月的叠加,这些技艺和坚守已经与他们的生命密不可分。或许以后这些地方会消失,有些东西会完全被机器代替,但老技艺里的人情味却是怎样都代替不了的。

记录还在继续

初心不变

初衷不改

——感谢一直坚持下来的老兖州人

▍街拍小分队:杨忠敏、高凯

▍图文编辑:兖州生活圈(如有侵权请联系:)

▍兖州生活圈开启评论功能了哦,大家可以欢快的吐槽了!拉到底部开始吐槽↓↓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有哪些
白癜风效果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anzhoushizx.com/yzsdl/16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