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仙侠必蜀山,无青丘不狐狸。狐妖化人作为我国古代传说的主要素材,在《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子不语》等诸多志怪小说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有的作品对狐仙的发祥地和出处含糊其辞,模棱两可;而大部分作品中,只要提到狐仙的发祥,大都来自一个名不见经传之地,名曰“青丘”。 青丘是何处?这个“盛产狐仙”的神奇地方究竟又在哪里呢? 九尾狐的发祥——先有青丘后有千乘 青丘,是出自《山海经》的一个地名,又称青丘国、青丘山,在唐代《初学记》、《太平御览》等文献中也曾被提及。对于青丘的介绍,《山海经·南山经》是这样记载:“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对于青丘如今的位置,作者目前主要有三种推断:(一)在山东西南部的菏泽。中国古代有二十八宿分野的说法,即天上的二十八星宿与大地分野对应,并与地面上的某一动物对应,比如室火猪、心月狐,即室宿对应的动物是猪,心宿对应的动物是狐狸。而室宿的分野是河南的北部,古代有一个豕韦国,是以“豕”为图腾的国家;以此类推,心宿的分野是以狐狸为图腾的国家,而心宿的分野是宋国,即是河南东部、山东西部的菏泽一带。(二)在今江苏吴淞江滨。明代文学家高启作有《青丘子歌》,其序曰:“江上有青丘,予徙家其南,因自号青丘子。”《明史·文苑传一·高启》对此的解释是:“张士诚据吴,启依外家,居吴淞江之青丘。”又有《甘氏星经》和《晋·天文志》同有“青丘七星,在轸东南”一说,按《山海经》的地域范围推断,《南山经》所提地名大抵处在东起浙江舟山群岛,西抵湖南西部,南抵广东南海,包括今浙、赣、闽、粤、湘5省之间。(三)在山东滨州、淄博一带。据《元和郡县志》记载,“齐景公有马千驷,田于青丘。”公元前年齐景公继位,用晏婴为相,曾“向孔子问政”,内修国政,外操强兵,在列国之中,首屈一指。齐景公经常到一片广袤的平原狩猎,深知地利的优势,即在这片平原养牧数千匹战马,并在此开辟校场,操演兵车阵式各种战法,此广袤平原就是文中所记载的青丘之地。在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土范围基本都在济水流域。青丘之地距都城临淄不过百余里,交通便捷,林草植被茂密,各种珍禽异兽生息繁衍。因此,青丘成为齐王狩猎的首选之地。齐景公对于青丘非常喜爱,故将其改名为“千乘”。千乘郡的遗址便在如今的山东省滨州高新区青田街道办事处樊东村西南一华里处,此处还曾出土过蛟龙碑,刻有千乘城等字。据《滨州文史资料》记载,碑身于年前后,被用来填黄河决口,埋压在黄河大堤下面。 综合诸多文献资料来看,青丘是从黄帝至夏朝初期的一处重要方国或古邑。《归藏·启筮》云:“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蚩尤生前讨伐的空桑是古代相当显赫的地名,属于古九州之一的兖州(见禹贡九州图),大抵位于现在的山东省滨州、淄博一带,而千乘郡现今的位置正处于滨州高新区青田街道办事处与淄博高青县交界处,青丘与青田只有一字之差,不免让人对它们之间的历史渊源产生遐想。 九尾狐的传说——涂山女娇妲己害国 历史上,魏晋时期虽然各种妖鬼传说盛行,但以狐类为主的动物精怪却并没有占据主要地位,一直到明代中期才开始一跃成为各种精怪故事传说中的主角,直至清代逐渐占据了动物精怪传说中的半壁江山。 关于九尾狐的记载,最早是出现在《山海经·南山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另外,在《山海经》的海外东经和大荒东经分别有“青丘之国”、“其狐四足九尾”等记载。作为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奇兽,九尾狐是四脚怪兽,通体上下长有火红色的绒毛,善变化蛊惑,性喜吃人,常用婴儿哭泣声引人来探。据记载,青丘之国物产丰饶,四季如春,不但居住着神的子民,也繁衍声息着各种各样的妖怪种族,其中就有九尾狐一族。它们精擅各种攻击和幻变之术,按修行深浅分为灵、妖、魔、仙、天五类;灵狐最弱,妖狐次之、魔狐再次,仙狐是为最强。至于天狐,则是传说中的上古天帝——东皇太一。 其实,九尾狐、玄狐、白狐等最先出现在原始宗教的图腾信仰中。《山海经》记载的九尾狐是与西王母一同出现的神兽,是祥瑞于子孙兴旺的象征。东晋郭璞是最早给《山海经》做系统注解的人,他在《山海经注》中赞曰:“青丘奇兽,九尾之狐。有道祥见,出则衔书。做瑞于周,以标灵符。”意思是说,总体上来讲,九尾狐的出现是个吉兆——“世平则出为瑞也”。笔者认为祥瑞的内涵有二:一是为王称帝,国家昌盛之兆。据《吕氏春秋》、《吴越春秋》记载,大禹年三十而未娶,因在涂山看到九尾白狐,以为为王之吉兆,乃娶涂山女。故有涂山之歌唱道:“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成于家室,我都彼昌。”另有《文选·四子讲德论》载:“昔文王应九尾狐而东夷归周。”二是婚姻爱情之兆。大禹遇涂山氏之女事例中的九尾白狐,显然同时具有婚姻吉兆的意义。《诗经·有狐》更是以孤独、抑郁、流浪之狐,作为婚姻与爱情失其时之人类,加以吟咏歌唱,故汉代班固《白虎通义》以狐为兆示“子孙繁息”之德兽。 在“物老为怪”的思想作用之下,普普通通随处可见的狐狸不比龙、凤、麒麟,很难保住其神圣地位。在中国狐文化史上,九尾狐尽管在先秦时期曾被视为瑞兽,但也有食人的凶恶意象存在,随着时间推移,九尾狐的祥瑞意义有了一定继承与发展,但其恶劣的一面也被不断地放大,正如《山海经》所描述的“凫丽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曰蛰侄,其音如婴儿,是食人。”后世多以“食人”九尾狐为妖,更有“九尾狐出乃世间将有大乱之象”一说。据考证,唐朝以来,狐的形象有了较大转变,从“总体祥瑞、部分妖魅”变成了“介于神与妖之间而偏向于妖”。一方面是民间百姓依然设庙参拜狐神,“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另一方面,狐神,哪怕是最厉害的九尾狐,也多是以妖神的面目出现,唐代笔记小说里,狐妖狐魅作怪的故事渐渐多了起来。及至北宋初期,九尾狐已被彻底妖魔化了。田况在《儒林公议》说,宋真宗时陈彭年为人奸猾,善于“媚惑”皇帝,所以“时人目为九尾狐”,可见九尾狐在人们心目中已经不是瑞狐、神狐,而变成了坏人的代名词。也在这个时期,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女人被说成是九尾狐,这便是商纣王的妃子妲己。六朝时,李逻注《千字文》“周伐殷汤”,已谓妲己为九尾狐;明人小说《封神榜》则更发挥其说,因而九尾狐成为妖媚工谗的女子主詈称。其实,唐代白居易在《古冢狐》中已经把“能丧人家覆人国”的妲己和周幽王的妃子褒姒比作狐妖,在大众文化的演绎下,九尾狐妖逐渐身价暴跌,彻底沦落为妖媚祸主女子的象征,古有“鸟飞返乡,狐死首丘”一说,比喻不忘本或怀念故乡,这或许是狐女善感多情的滥觞之所在吧。 一直以来,九尾狐文化在民间的传说盛行,而且均以正面的仙家形象存在,如涂山女娇、狐仙报恩、狐仙义救等故事脍炙人口,自宋代将狐妖魔化以后,狐的形象被深深烙上了重义和智慧的印记,起到了教化百姓的积极作用。 九尾狐的流传——走出国门大众演绎 “相传,人间杀伐数月不止,一隐世高人与狐对峙,布阵以上古封印之术将九尾天狐封印于青丘山,其人乃力竭而亡。后人感念恩德,铸鼎铭文:天道为和,止戈为武。”鸾凤鸣音乐团队原创古风歌曲《狐荼》里的一句念白,成为了日本动漫《火影忍者》的主旨思想。其实不仅在中国,九尾狐文化已经蔓延至周边的日本、朝鲜、韩国等东亚国家,成为东亚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为有代表性的就是日本漫画家岸本齐史的代表作《火影忍者》,九尾狐作为主要线索贯穿于整个作品,讲述了主人公漩涡鸣人从一个受人冷落的孤儿,在上古神兽九尾狐(又名九喇嘛)的指引和帮助下,逐渐成长为受人敬仰的战斗英雄的故事。该漫画作为一部老少皆宜的作品,自年开始连载后,至今仍经久不衰,受到了全球数亿计火影迷的喜爱。国内亦有不少火影迷、九尾狐迷,以百度贴吧为例,目前“火影忍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