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舍近求远,把汉献帝带到许昌?没有选择洛阳原因在于此!不仅延续了汉献帝的命,也成就了曹操。 东汉末年,诸侯混战,群雄并起。但是曹操能够统一和称霸北方。有人总说:曹操是靠“挟天子以令诸侯”成就霸业的。有一定原因,但不是全部。曹操虽然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掌握外交的主动权。但是弱国无外交,在封建社会亦是如此。 曹操真正成熟,在于和袁绍的官渡之战。还有就是汉献帝刘协是董卓立的,他根本没有资格擅议废立,何况汉少帝刘辩并没有过错,所以董卓就是乱臣贼子,立刘协为皇帝,没有合法性。这也是袁绍不不理会曹操的原因,如果曹操选择定都洛阳,早就被袁绍擒王啦! 这里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曹操为何定都许昌。而不是东都洛阳?这里先说一个题外话,东汉最长寿的皇帝是谁?光武帝刘秀63岁,第二的是谁?刘协是也,享年54岁。公元年,刘协去世,被葬于禅陵(今河南修武西北处),是东汉诸帝陵墓中唯一没有营建在洛阳的皇陵,不过因为定都许昌,他苟活了很久,许昌延续了刘协的命。 首先,洛阳是东汉的旧都。汉代分西汉和东汉,西汉在长安,东汉在洛阳。东汉是光武帝刘秀建立的,董卓占据洛阳的时候,就宁愿放弃华丽舒适的洛阳,选择重新定都长安,是要躲避关东联军的锋芒。大家都知道董卓败了。主要原因是,这明显是篡汉,所以被联军打败。曹操选择回洛阳,是民心所向,后来定都许昌是一石二鸟。许昌离洛阳不远,这样汉臣能接受。 其次,当时董卓都不敢定都洛阳,主要是洛阳太难守。董卓都能轻而易举地攻破洛阳,所以董卓怎会自信?而且曹操也有自知之明,毕竟汉献帝是烫手的山芋。当时曹操的实力也很弱,遇到吕布都是挨打的份儿,而且袁绍又在洛阳。曹操虽然有十几万部队,但是都是黄巾军和董卓的残兵败将,很难抵御保汉联军。 第三,曹操兴平二年(公元年),曹操趁吕布远征徐州时,偷袭兖州并控制了兖州。汉献帝被曹操挟持后,选择在许昌,就是许昌离自己的军事大本营兖州也比较近。而且许昌三面环山,易守难攻。为了稳固许昌,曹操还把自己的三个女儿曹宪、曹节、曹华送给汉献帝享用,从而可以让汉献帝安心。 最后,许昌人才辈出。大家都知道,曹操也用过美色迷惑刘备,但是刘备没有接受,所以曹操认定刘备是枭雄,而不是汉献帝。洛阳一带长期经历战火,早已民穷地乏,经济凋敝,粮草补给和后勤保障是个很大的问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历来如此。而许昌一带历来是重要的产粮区,是一个很好的根据地。 此外,当时有曹操手下五大谋士中就有荀彧,荀攸,郭嘉三人就出自于颍川和许都。想想,如果你是谋士,也会建议将首都放在自己家门口。也正是如此,曹操在官渡之战中采用了郭嘉等人的谋略,用骑兵偷袭袁绍,烧掉袁绍的粮草和辎重,打败了强于自己的袁绍。 曹操迎回汉献帝,本来就是意外之财,所以也是比较封建迷信的。有荀彧,荀攸,郭嘉三人在,所以只能许昌,选择兖州,会成为众矢之的。许昌,是一个福地。笔者对许昌的定义是,“将昌盛之地,许配于你”。您觉得笔者说的怎样?欢迎留言评论!(作者:徐金荣) 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anzhoushizx.com/yzsjj/1474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