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流动的中国离不开铁路的畅通,一条铁路的畅通离不开技术型人才的支撑。纵观中国铁路的发展史,从无到有,从追赶到引领,中国高铁已经成为世界的领跑者,成为一张亮丽的“中国名片”。 绵延于万里钢轨之间的,是一批又一批像吕关仁这样默默坚守的铁路人。 上大学之前,他没有见过铁路。16岁出门求学,去寻求不一样的人生。翻开他的简历,与许许多多大学毕业生一样,毕业后参加工作,成为一名铁路职工,见习一年,然后定岗定职。谁也不曾想到,之后的吕关仁会为中国铁路奔跑写下生动的注脚。 吕关仁与铁路最早的缘分,还要从年春节谈起。当时,吕关仁从山东临沂回浙江东阳老家,在兖州转车后,实在难以忍受没座、人多拥挤、车速又慢的旅途环境,于是下车返回了单位。遥想盼望他回家过年的父母,团聚的希望一下子落了空。 那时他不会想到,无尽的钢轨,会见证他走出别样的人生。研究铁路线路维修技术就是为了让旅客能快速、平安、舒适出行,这是吕关仁的一个梦想。因为他年轻时吃过“火车运力不足,不能回家过年”的苦,所以他坚定地说出“我一定要养护好这条路”的有力话语。 日行千里,朝发夕至,在高铁速度的不断刷新之下,他乡已不再遥远,真正实现了“天涯若比邻”。多年背井离乡的吕关仁常常为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而内疚,然而他兴奋地告诉记者,家乡正在修建高铁。他的高铁梦是维护好中国“八纵八横”高铁线路,浓浓的亲情则是实现梦想的前进动力。 办公桌上,铁路工务技术、英语方面的专业书籍被整整齐齐地码放。看着那些新旧不一,或卷着毛边、或厚如砖头的书籍,记者轻轻地翻开了高铁“平顺大师”吕关仁的铁路矢志追梦之书。 躬耕毫厘之间 旅途中乘坐“复兴号”列车时,在时速公里的车厢中,很多人曾做过这样的试验:将一枚立起的硬币、一支竖起的钢笔和一瓶倒放的矿泉水依次放在列车窗台而能保持不倒。殊不知,在硬币、钢笔、水瓶不倒的背后是默默支撑高铁奔跑的匠人们。 谈及心中最难忘的一件事,吕关仁思索片刻,将时间拨回到年。“数据这么好,是不是检测仪器不准?”当时吕关仁在参加胶济线提速~公里/小时综合试验。当列车按公里/小时检测时,检测车仪器上呈一条直线的波形图表明:线路状态很好。于是,大家便开玩笑是不是检测仪器出了故障。 没过多久,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当按公里/小时进行检测时,各种列车低速运行状态中被忽视的问题全都暴露出来,大家才意识到高速与普速轮轨关系完全不同,在此之前维护水平只能满足公里/小时的运营要求。 “在试验中有一次添乘检测车,我突然在检测车上发觉有一处线路状况有些异常,了解情况后得知,原来这个地方有个小坑。按照老做法,工区在整修时都会把小坑抬高几毫米,这样经过几趟列车的碾压,轨道就变平整了,但在高速铁路上列车通过时就会出现严重晃车。”通过这件事,吕关仁深刻地认识到普速铁路与高速铁路在维护标准、维护方法上的不同。 采访过程中,记者注意到吕关仁在使用鼠标时用的是左手。5年,他承担了原铁道部重点科研项目“提速公里/小时改造评估和线路维护技术研究”的课题任务。该项目旨在摸清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后时速~公里/小时的动车组、80~公里/小时的吨货物列车和25吨双层集装箱列车共线运行这一世界独有运输模式下动车组运营适应性和线路变化规律。为此,他结合原铁道部年6月至7月在胶济线进行的近两个月公里/小时综合试验,开展了大量试验。历时将近一年,他充分利用日常工作之余,对试验数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由于处理数据工作量巨大,长时间使用计算机,导致吕关仁的右手成了“鼠标手”,经常疼痛难忍,只能改为左手操作鼠标。该项目的研究成功,为铁路提速线路维护技术的确定和线路质量的全面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破解过普速铁路曲线钢轨减磨难题的吕关仁,对于中国高铁成长道路之艰辛理解得更为深刻。普速铁路,因客货混跑、运量大,曲线钢轨频繁更换,消耗了大量的人财物力。为破解普速铁路小半径曲线钢轨侧磨问题,吕关仁在1年成功研制了曲线钢轨干式润滑技术。当曲线钢轨侧面摩擦系数降低到0.1及以下时,原本最短使用寿命仅10个多月的钢轨,可以延长使用寿命1倍以上。 问及当时面临的难题,他笑着说,已经记不清楚究竟经历过多少次失败了。当还未看到前景和希望时,唯有坚持这一胜利的不二法宝,才会有“十年磨一剑”的收获。 该成果在济南局推广应用近20年,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如今,曲线钢轨干式润滑技术已作为钢轨养护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全路推广应用,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铁路轮轨减磨技术的发展。 高铁建成之后,后续养护同样也是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年春运期间,高铁经过京沪高铁黄河特大桥时出现了轻微晃车。凌晨零点半到四点半是高铁停运检修期又称“天窗”。凌晨三点多,吕关仁和团队成员在有砟轨道和无砟轨道过渡段的位置检测出轨面有3毫米的高低起伏。第二天,确定了轻微晃车的症结就是这3毫米的误差之后,他们抬着沉重的仪器、工具,爬过级台阶,在零下13摄氏度的寒冷天气下经过几个小时的紧张工作,3毫米的误差问题终于得到了消除。 这些年,无数次的体验,数万公里的里程,他练就了在车轮和轨道的摩擦声中,准确判断列车振幅轻微变化的能力。毫厘之间的守护离不开基础研究和技术的提升,尽管创新和探索之路不平坦,但他依然坚定地行进在路上。 吕关仁先后主导了21项中国铁路科研项目,13项获得了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年11月29日,他作为中国高铁一线职工代表参加了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改革开放与中国高铁发展”中外记者见面会,向中外记者介绍中国高铁发展背后的故事。 以匠人精神躬耕于毫厘之间。通过高速铁路开通运营多年来的研究、实践和探索,像吕关仁这样的中国铁路匠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形成了我国高速铁路线路维护成套技术,使得中国高铁始终保持了线路的高平顺性、高可靠性,线路平顺性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如今,中国高铁里程已占世界的三分之二,背后离不开像吕关仁这样心无旁骛、一心搞科研的大师,他们所主持的科研项目为中国高铁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后盾。 为铁路定标准 “这是我工作以来,学习和使用的各类专业书,放在这里,随时都可以查阅。”吕关仁的书桌和书架更像一个博古架,哪怕一页纸在他眼里都价值连城。 这些资料可能曾飘洋过海,也许是年去日本考察学习新干线时的学习资料;有的书籍出版日期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早已泛黄卷边;有的是他参与编写、审定的书籍,是他无数个日夜里逐字逐句在键盘上敲出来的……他像变戏法一样从四处拿过来给记者看,关于它们的来龙去脉、内容、经历的故事等吕关仁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不时还会提醒记者,日常工作中要注意对资料的积累。 言谈举止之间、细微处,记者能够轻易地感受到他的责任心,并为吕关仁宽厚的精神气质所吸引。这么多年,吕关仁经历了现场作业、科室管理、工务技术研发,一直到现在成为我国高铁的“平顺大师”,他深知学习先进的技术时不我待,充分掌握高铁养护规律、创新进取才能在技术上保持领先。 在铁路工务系统工作的人可以发现,《高速铁路工务安全规则》《高速铁路有砟轨道线路维修规则》《高速铁路运营期基础变形监测管理办法》等多项规章制度中均有吕关仁的名字,他早已在行业中成长为一棵具有重要标识度的大树,因为他的成果是无数铁路工务人员的作业标准。 标准和规则的制定,正如轮轨关系一般,牵一发而动全身。吕关仁介绍,看似平平无奇的规则和标准背后,其实都蕴含着智慧,都是铁路工作者的智慧结晶。唯有对规律的认知上升到一定层面,用心去做事才能更好地理解每一条规章背后的丰富内涵。 年,吕关仁到国外学习,有机会接触高铁技术。“那次出国学习对我触动很大,当时也意识到,中国发展高铁是早晚的事儿。所以从那时起,我就非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