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5/26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中科白癜风 https://m.yiyuan.99.com.cn/bjzkbdfyy/yyhj/260665/

公元年,曹操的父亲曹嵩在投奔曹操的路上,被徐州境内的乱兵所杀。曹操大怒之下,率兵攻打徐州。

徐州牧陶谦根本不是曹操的对手,于是请了一位外援,这个人就是孔融,也就是让梨的那位。孔融本人虽然不擅长打仗,但恰好他身边有一个人,就是刘备。前不久,孔融所在的北海城被黄巾军余党包围,刘备率兵来救他,所以两个人现在在一起。

巧合的是,刘备刚刚到徐州,曹操的大本营——兖州被吕布偷袭,不得不退兵。陶谦知道,曹操的退却是暂时的,自己的徐州仍然很危险,于是邀请刘备留下来。他给了刘备四千人的军队,并且让刘备驻扎在小沛,与自己成犄角之势。

不仅如此,陶谦认为刘备很有能力,甚至在临终之前把刘备叫到病床旁边,主动提出:要把自己的徐州让给刘备。作为一个英雄,刘备的内心深处是不可能不想要徐州的,他没有一块属于自己的根据地,是无法成就大业的。但是,他没有任何理由接受徐州,而且周围还有很多军阀惦记着这块肥肉,所以刘备是一定要谦让的。

在所有的军阀之中,有一个人最让刘备担心,那就是袁术。而且有一位名叫陈群的谋臣告诉他,如果他敢接手徐州,袁术一定会出兵攻打。这个陈群不是一般人,他是后来曹魏的开国功臣,他提出的九品中正制让曹丕获得了士族的认可,才建立了曹魏江山。这个时候,陈群虽说还没有那么大的名气,但这番话还是让刘备有些犹豫了。

袁术出身汝南袁氏,家里四代人中有五位曾经做到东汉王朝最高的三公官职,所以被称为四世三公,也有说法叫四世五公。

有了这样的政治基础,袁家可谓是树大根深,有许多门生故吏做官,号称“遍于天下”,其中有很多都在辅佐袁术。因此,袁术的实力是非常强的。到时候,如果刘备出兵和袁术对垒,就算前方没有被打败,后方也很有可能会被偷袭。

刘备觉得很有道理,所以在陶谦让徐州的时候,他就说道:“袁公路四世三公,海内所归,近在寿春,何不以州让之?”

这个时候,旁边的孔融说道:“那不过是‘冢中枯骨’,有什么可说的!”在孔融和陶谦的反复劝说之下,刘备最终才接受了徐州。

不仅如此,在《三国演义》里,这句话还不止出现过一次。曹操青梅煮酒的时候,和刘备讨论天下谁是英雄的话题,刘备说了刘表、孙策、袁绍等人,都被曹操否认。其中,刘备也提到了袁术,认为他是英雄,曹操也冷笑着说:“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

就这样,“冢中枯骨”成为了形容袁术的一句话。

但是这句话的含义,千百年来都被人们误解了。甚至罗贯中本人,也没搞清楚这四个字的意思,或者是搞清楚之后刻意修改了一下。

首先,在《三国志》里,曹操根本没说过这句话。他根本没有像小说里那样不断考验刘备,让刘备一个个说出英雄的名字,然后再一个一个地否定。实际上,曹操是在冷不丁的情况下,直接把“答案”说给刘备听:“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但是,小说里两次提到“冢中枯骨”,不知道是不是罗贯中词穷了。毕竟,这样的词语在同一部小说里出现两次,实在有点奇怪。

其次,我们知道,冢就是坟墓的意思,“冢中枯骨”这四个字翻译过来就是坟墓里的骨头。袁术明明是活人,孔融为什么说袁术是坟墓里的骨头呢?

如果你看《三国志》,会发现刘备说让袁术接手徐州之后,孔融的原话是:“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耶?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仔细分析一下,确实孔融这句话结构很完整,那就是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分析的。主观上说,袁术根本就不是一个爱国的人。客观上讲。袁术的优势也不值得在意。

什么优势?就是他家的“四世三公”。

也就是说,孔融所说的冢中枯骨,不是指袁术本人,而是指他的那些当过三公的先人。这么解释,孔融的话就很容易理解了:袁术的先人是不是三公、有几代人做过三公,对现在没有影响,那些人如今都已经是坟墓里的枯骨了。孔融并没有说袁术是枯骨,从上下文也能得出这个结论。

但是,到了《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完美地将两句话剪接、拼成了一句话,变成了“袁公路冢中枯骨,何足挂齿!”大概就是因为这句话,导致后来各种版本的翻译,几乎都是认为冢中枯骨这四个字是形容袁术的。

虽说这部小说为了宣扬刘备的正统,修改了很多历史,但我实在不明白在这句话里进行修改,有什么作用……

#三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anzhoushizx.com/yzsjj/1539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