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0/1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多少山东人祖籍在洪洞

据生活日报

树有根,水有源。追根溯源,认祖归宗,是中华民族的天性。年前的大移民,让当今众多山东人有了一个共同的“根”——山西洪洞大槐树。如今,“大槐树移民”的后裔已遍布山东个县市区,几乎覆盖了全省,但却很少有人知道明代大移民中究竟有多少人、多少姓氏家族迁居山东。

根据《明史》、《明太祖实录》、《明太宗实录》等史籍以及民间史料的记载,从明洪武至永乐年间,共组织大规模移民18次,总人数达数百万。其中,迁居山东的大约有50万。

关于迁居山东的总人数,因没有正式的史料记载,只能通过史籍的记载来推算。《明太祖实录》中只记载了两次向山东直接移民的情况,根据当时的户均人口数量以及迁居地区的情况,这两次移民的总数大约在10万至15万左右。此外,加上通过枣强县中转站的移民以及其他形式的移民(军屯、商屯、罪犯发配、自发性迁徙等),估计总人数大约50万,近万个家庭,约个姓氏。

当时,全国总人口仅四千多万,山东人口三百多万,而山西移民大约为当时山东总人口的20%。

在具体姓氏上,除了张、王、李、刘、赵、陈、孙、杨、吴等大姓家族外,还有许多罕见姓氏在明代大移民中迁居山东,如根氏、汲氏、祖氏、蘧氏、国氏、应氏、保氏、别氏、都氏、营氏、鄢氏、宣氏、光氏、司氏、仪氏、果氏、劳氏、这氏、海氏、只氏、森氏、句氏、富氏、禹氏、郗氏、和氏、茹氏、霭氏、槐氏、骈氏等等(其中还有满氏——据下文中华满氏网站。编注)。

寻根山西洪桐县大槐树

据中华满氏网站

(1)究竟有多少山西人迁居山东

多年来,在山东民间一直盛传“多数山东人的祖先都来自山西”,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移民后裔的数量之多以及分布之广,但却很少有人知道明代大移民究竟有多少人、多少姓氏家族迁居山东。

“根据《明史》、《明太祖实录》、《明太宗实录》等史籍以及民间史料的记载,从明洪武至永乐年间,共组织大规模移民18次,总人数达数百万。其中,迁居山东的大约有50万。”洪洞县大槐树祭祖园管理所副所长刘中平说。

据刘中平介绍,洪洞大槐树迁民并非自明代开始,从宋、金便有,元初不断,既有官方组织的,也有自发迁徙的。而到了明初,则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有政府组织的移民活动。

明代大槐树迁民也并非只迁洪洞人。洪洞大槐树只是山西迁民的聚集地,迁出的居民是以太原、平阳(今临汾)二府,泽、潞、辽、沁、汾五州为主之人。从现在来看,迁出地应是临汾、运城、晋中等地区以及太原、长治和晋城等市。除了雁北地区,几乎包括了整个山西省的中南部。

“当时,全国总人口仅四千多万,山东人口三百多万,而山西移民大约为当时山东总人口的20%。”山东师范大学地方史研究所所长朱亚非教授对记者说。

 

(2)为何不让同姓同宗者同迁一地

因明朝移民条律中规定,凡同姓同宗者不能同迁一地。

“行不改名,坐不更姓”曾是中国文化崇尚的一种人格风骨,这条律就迫使一些同宗兄弟为生活在一起,不得不更姓易名,从而导致部分家族分成多个姓氏。

例如一些地区的魏姓与马姓,陈姓与邵姓,周姓与单姓等,都是异姓同宗。

在鲁西北一带,曾流传关于“打锅牛”的传说。相传,洪洞县有牛氏五兄弟,在集结于大槐树下后,方知同姓不能同迁一地。五兄弟深知自此要劳燕分飞,天各一方,便匆忙将一口大锅砸成五瓣,各执一片,以备将来做为续祖寻亲的标记。后世牛氏相见,就会问:“打锅不打锅?”若“打锅”即为本家,若“不打锅”则为旁支牛氏。

而微山县留庄镇前塘子村的徐先生表示,“我的祖先也是明洪武年间由山西迁来,村子就是那时候建立的,至今已有二十五世。现在全村都是徐氏一族,敬关公,以铁锅为记。据家谱记载,山东省有三成徐姓属于这一支分出去的。”

 

山东师范大学地方史研究所所长朱亚非教授认为,当时明官府规定“同姓同宗者不能同迁一地”,主要是为了打破多年形成的家族势力,以利于民族融合以及移民区的稳定、均衡。“从当时的情况分析,应该不可能考虑到优化遗传基因的因素。”

曹县刘庄《魏刘氏合谱》中记载说,“予族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士,大明洪武二年迁民招下,条款具备,律森严,凡同姓者不准居处一村。始祖兄弟二个,不忍暂离手足之情,无奈改为两姓——魏姓和刘姓,铜佛为记。”

而不愿改姓的只能分居异地,如广饶县陈官乡古氏与昌乐县朱刘镇东南庄古氏、寿光城南田马乡院上村古氏、五莲县古氏等,均为山西洪洞县古氏一族。

对于一些大的姓氏,同姓不同族的情况也非常多见。

商河县韩庙村的王新强说,“天下王氏有很多宗族,而我们韩庙王氏被称为‘杀驴王’。相传当年移民时,韩庙王氏的祖先有三兄弟,在依依不舍中把家中惟一的一头驴杀了,相约把各自的后代都称为‘杀驴王’,以免与其他宗族混淆。”

曹县庄寨镇虎头王村王红梅说,“我们虎头村王氏都是山西洪洞县移民后裔,至今已形成1万多人的大家族。据族谱记载,移民时我们的祖先带着老虎来到这里落户,因此取名‘虎头王’。”

济阳县崔寨镇封刘贾村主要由封氏、刘氏和贾氏三大家族构成,均是明代由枣强县迁来。其中,封刘贾村的刘氏一族被称为“黑槐刘”,得名于村里的一棵老槐树。

据封刘贾村的贾先生介绍,村里那棵老槐树已有数百年历史,被村民称为“神树”。人们都非常爱护这棵老槐树,有时被风刮段一截树枝,即使在几里地以外,被人拾到后也会送回村里。

而薛姓原本发源于山东境内,为古薛国(今枣庄市的滕州、薛城一带)的后裔,后来沿黄河向西迁徙,明代大移民时又迁居到山东、河南、江苏、陕西等地,分化为多个宗族。

同时,山西移民对山东的民俗亦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如今,山东许多村庄的命名仍然能反映出当时的大移民背景。

因明代大移民采取了军屯、商屯、民屯等方式。所谓军屯,即每个士兵授田50亩,在边防地区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在内地则二分守城,八分屯种,由卫队长官管理。商屯,即通过盐商招募居民到边地开垦荒地,以生产之谷物向政府换取盐引(买卖凭证)。而其屯种地区也多以屯或营来命名,如郓城、巨野、莘县、齐河等地的丁官屯、随官屯、李屯、张营、胡官屯等等。

清明时节吃冷食、蒸“面燕”(一种面食,又名“子推燕”,本是山西人纪念春秋时被焚于绵山的山西人介子推的习俗)、插柳条等习俗,原本是山西的民间风俗,随着移民迁居山东,这些习俗便也流传山东。

(3)寻根祭祖应理性对待

针对悄悄兴起的“寻根热”,有关专家认为,寻根祭祖可构筑一座开放型的思想殿堂,但寻根祭祖不能像某些农村那样,借大修家谱去扩张宗族势力,去重筑带有封建釉彩的狭隘的围墙。

在大槐树祭祖园档案室,保存有多部家谱、族谱,其中由山东人捐赠的仅有4部。

“因当年移民时的登记资料在‘文革’中被毁,如今的资料主要是近年来通过各种文献资料以及民间捐赠的家谱、族谱整理的,只有很少一部分。如果民间能够将幸存的族谱副本捐赠出来,将对挖掘和传承根祖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以让那些失去联系的同宗同族的人认祖归宗。”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根祖文化部副部长罗红玲说。

罗红玲介绍,大槐树祭祖园自成立根祖文化部以来,均对前来寻根的人一一登记在册。“希望能通过他们提供的线索,整理出更详实的脉络。”

(4)大槐树移民在山东的分布

 据洪洞县大槐树祭祖园的统计,当年迁往山东的移民,目前已遍布山东省17个地市的个县、市、区。

 莘县东阿聊城冠县平阴阳谷茌平临清夏津高唐平原武城德州陵县宁津乐陵临邑商河惠民济阳高青桓台邹平章丘齐河禹城长青济南东明菏泽

鄄城郓城巨野定陶曹县单县成武金乡嘉祥梁山东平汶上肥城宁阳兖州曲阜济宁鱼台枣庄微山滕州邹城泗水平邑新泰莱芜泰安苍山郯城临沭

临沂费县莒南日照莒县蒙阴沂南五莲沂水诸城安丘沂源临朐昌乐青州寿光昌邑潍坊淄博胶南胶州青岛即墨高密平度莱西莱阳莱州招远栖霞

龙口蓬莱烟台牟平威海文登荣成乳山海阳无棣庆云阳信沾化利津滨州东营博兴广饶垦利

(5)山东人祖先多数可追溯到山西大槐树

根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正史及笔记史料的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在30个省市,个县市。当时,向山东移民最多的是东昌府(今聊城)、济南府、兖州府、莱州府、青州府,分布在如今的一百余个县市。

向山东移民的明朝官方记载只有两次。据《明太祖实录》记载,第一次向山东移民是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年),“迁往临清”;第二次是明洪武二十二年,“迁往东昌(今聊城)”。那么,为什么后来移民后裔遍布山东呢?

  “这是因为,当年除了直接迁民外,还有很多次间接移民。”洪洞县大槐树祭祖园管理所副所长说。

“此外,因最初迁往山东的移民主要分布在鲁西、鲁西北和鲁西南一带,而这些地方多为黄河泛滥区,土贫地瘠,饱受水患之苦,成为移民自发的再次迁徙的一个固有原因。

山东当地的原住民对外来人口的排斥,也成为移民再次迁徙的一个因素。

而明朝初期朝廷在迁民时曾规定‘同姓同宗者不能同迁一地’,致使许多同姓同宗的家族分居异地,为日后寻亲归祖埋下了伏笔。

同时,明朝官府还曾根据现实情况,组织了多次省内的迁徙。如明洪武二十五年(年),将登州、莱州二府无地居民户迁至东昌府;洪武二十八年,又将青州、兖州、登州、莱州、济南五府家有五丁以上以及无田的农民户、口迁至地广人稀的地区等。”

山东省嘉祥县地名办公室在地名普查中发现,全县70%的自然村是洪武、永乐年间为山西移民设置的。

滕州市地名办公室也在地名考查中发现,该县共有自然村1余个,其中明代建立的有个。现存部族谱和碑文中,有个部族明确记载是洪武以及永乐年间自洪洞县迁来。

而冠县近个村庄中,有近个是明代建立的;郓城县余个村庄中亦有个是明朝建立的;定陶县余个村庄中有个村的祖先来自洪洞县。

(6)民间家谱记载先祖渊源

山东许多地区的民间族谱、家谱中,都对先祖的渊源有所记载。有的移民与家人约定以某种物品为记号,作为后人寻亲的物证,但更多的人以槐树来纪念这次移民。

山东省曹县的《王氏家谱·序》中,记载了“一枪王”的故事。谈到王氏始祖王良于洪武二十五年,举家由洪洞迁居这里。由于王良一路上总带着一支长矛,于是就为庄子起名为“一枪王”。以后繁衍到20余世,仍然是衣冠争荣,宗族旺盛,由“一枪王”变成了“千家王”。

山东定陶县“弯子张”庄的《张氏谱序》记载说,始祖张三老,本住山西泽州阳城县,自明时洪武年间,迁居于定陶县。当时一家人从官府领了席片耕具,顺东南而来,千里迢迢,跋山涉水。终于来到沙山寺北约1公里的地方。当时这里完全是一片荒地,只好用席子搭棚,挖土坑当炉灶,勉强建成一个家。而窝棚四周则是荒草茫茫,渺无人烟,只有几只狐兔,间或出没草丛间。刚来的那天晚上,一家人望着天上的星星,回想千里之外的故乡,心里别提多难受了。没想到五更天的时候,忽听到东南方向有公鸡打鸣。张三老想:“有鸡就有人家。”天刚放亮,就到鸡鸣的地方去找,果然有人家,乃是李氏始祖李庆,而且是张三老的表兄。于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表兄弟抱头痛哭一场,又搬到一处居住。

山东曹县刘庄的《魏刘氏合谱·序》也记载道:予族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士,大明洪武二年(年)迁民诏下,条款具备,律历森严,凡同姓者不准居住一村。始祖兄弟二人,不忍暂离手足之情,无奈改为两姓,铜佛为记,传流至今余岁依然存在。据后人回忆,始祖兄弟二人,名为光祖、亮祖,铜佛则可能是一个模样的两尊佛像。但更多的人以槐树来纪念这次移民。至今,在很多移民后裔生活的地区都种有槐树就是最好的例证。

(7)为何都从洪洞大槐树出发?

“当年,明朝官府选定洪洞县作为大移民的集结地,是考虑了众多因素的,如人口稠密程度、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刘中平说。

临汾历史悠久,东倚太行,西临吕梁,尧帝曾在此地活动并建都,因此后人称临汾为“尧都”。如今,在临汾的东南西北入口处,均可看见一个气势宏伟的大牌坊:天下第一都。因其“南通秦蜀,北达幽并,东临太岳,西控汾河”,因地理位置重要,自古为河内重地,其北部30公里处即为洪洞。闻名海内外的明代大移民的出发地就在这里。

当时之洪洞,凭借古驿道,北通幽燕,东连齐鲁,南达秦蜀,西抵河陇,加之广济寺院落宽展,寺旁还设有较大规模的驿站,易于政府设局驻员,集结移民,发放川资凭照。于是,汉槐旁的驿站,便成了大移民的派遣站和出发地……

据史载,明初从山西迁民,不管老百姓家在何府何州何县,都要先集中到洪洞县去。洪洞县城北,当时有一古刹名叫广济寺,为唐朝贞观二年所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寺旁有一棵大槐树,“树身数围,荫蔽数亩”。当时山西省惟一的一条官道经过从寺旁经过,唐宋时期官府在此设立了驿馆,办理四方来往的公差事务。

“当年,明朝官府选定洪洞县作为大移民的集结地,是考虑了众多因素的。”刘中平说。

“首先是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洪洞县位处晋南临汾盆地,是当时全国的中心地带,是向各地区移民的最佳位置,成本比较低;

其次,当时洪洞县地区人口稠密,户均10口人以上,具有先天的人口优势;

第三是交通优势,当时山西省惟一的一条官道经过从洪洞县的广济寺旁经过;

此外,这里还是晋南的行政中心,设有规模较大的驿馆,具备组织大规模移民的组织基础。”

当时,明朝廷采取的移民办法主要是军屯(将军队迁至某处后就地转民)、商屯、民屯等,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发放衣物、路费、农具以及承诺免赋役三年等,但更多的是采取招诱、征派的强迫办法。

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的导游张小姐介绍了一种传说。“因大家不愿意离乡背土,官府就散布谣言说,‘除了洪洞县广济寺一带的不迁,其他地区的居民都必须限期迁离。’于是,人们纷纷拖家带口赶到洪洞县广济寺一带,结果当成千上万的民众聚集在大槐树下的时候,官府调动大批官兵将人们围住,登记在册,全部强制迁徙。”尽管这个无从考证,但却在民间流传甚广。

据说,民间广为流传的“解手”的说法和“背手”的习惯也是源于这次大移民。

“为了防止移民逃跑,官兵用绳子将人们的手反绑起来,一串一串相互连结。由于路途遥远,走的时间长了,人们就习惯了背着手走路。在押送过程中,人们需要大小便时,便央求官兵将手解开,如此次数多了,就简化为‘解手’。”导游张小姐如是说。

山东曾有民谣云:“谁的小脚趾甲两瓣瓣,谁就是大槐树底下的孩。”在大槐树公园的祭祖堂里,有两副楹联,一为“举目鹳窝今何在,坐叙桑梓骈甲情”,二是“谁是古槐底下人,双足小趾验甲形”,楹联与民谣,一雅一俗,说的都是足小趾两瓣的事。

传说官兵包围百姓后,怕人逃跑,将每人的小脚趾砍上一刀,以做标记。后来,移民的后代脚小趾甲便成了复形。

“这个传说亦不可信,但却饱含了人们对强制移民的痛恨。”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根祖文化部副部长罗红玲说。

“目前,已考证出当年移民的个姓氏,而同一姓氏又有若干家族。因此,很多同姓移民却未必是同一家族。”罗红玲说。

如今,大槐树祭祖园中建有一座祭祖堂,位于古槐遗址碑亭西侧,为宽阔的单体建筑。

祭祖堂内设神橱十座,凡从大槐树下迁出的移民,每一个姓氏设一个牌位,共计姓,个牌位。正堂口,设一供桌,人口最多的王、张、李、刘等八大姓的列祖列宗牌位陈列桌上,供前来祭祖的人们祭拜。其他姓氏,分列各神橱内.

题图根字影壁是大槐树景区的标志性景观,“根”字是由我国原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著名书画家张仃老先生题写。苍劲的根字饱含着浓浓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乡之意。(题图及图说选自

晚霞映天的网易博客。)

投诉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anzhoushizx.com/yzsjj/780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