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5/1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白癜风初期图片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342824.html

今天下英雄,唯(刘)使君与(曹)操耳。

建安四年()的“衣带诏”事件,导致董承为代表的“反曹联盟”彻底覆灭,除了领兵在外的刘备幸免一死,余众均遭屠戮。

关于此事的前因后果,诸书记载相异。一说董承谋泄在先,刘备叛乱在后(《先主传》);一说刘备叛乱在先,董承谋泄在后(《武帝纪》)。莫衷一是。

(刘)备之未东也,阴与董承等谋反,至下邳,遂杀徐州刺史车胄,举兵屯沛。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谋泄,皆伏诛。--《魏书武帝纪》

(衣带诏)事觉,(董)承等皆伏诛。先主据下邳。(朱)灵等还,先主乃杀徐州刺史车胄。--《蜀书先主传》

最近重新梳理建安四年()的事件始末,又有一些新的收获。谨撰文一篇,与读者朋友分享我的所思所想。

通过对时间线索的梳理,可以做出如下推断。

其一是刘备的出奔时间。

刘备离开许县,不在建安四年()年末,而在年中;准确来说,是在六月之前。证据是刘备受命截击袁术,而袁术死于同年六月。

其二是董承集团的覆灭诱因。

在刘备出走之后,董承集团滞留许县至少半年以上。其覆灭的导火索,是建安四年()四月的“车骑将军敕封”事件。

其三是刘备的叛乱时间。

刘备袭击车胄,不在建安五年()春,当在建安四年()八月前后。证据是《武帝纪》记载的“曹公方有急于官渡”。

因为官渡之战的爆发时间是在建安四年八月,彼时曹操率兵北上黎阳,与袁绍对峙,刘备遂趁袁曹相争之际,发动兵变,夺占徐州。

本文共字,阅读需10分钟

①刘备的出奔时间

想要梳理刘备出奔的具体时间,首先要明确建安四年()的诸多“大事记”。

建安四年()六月之前,相继发生的大事,有吕布之死,张杨之死,煮酒论英雄,袁术之死。

(1)吕布之死

吕布是建安四年()最早谢幕的军阀之一。

虽然《后汉书献帝纪》、《后汉书吕布传》、《魏书武帝纪》对吕布之死的具体时间记载均有出入,但从《武帝纪》中“二月,曹公还至昌邑”的记载,不难看出,吕布当死于四年二月以前。

(曹操)生禽(吕)布、(陈)宫,皆杀之……(建安)四年春二月,(曹)公还至昌邑。--《魏书武帝纪》

曹操杀吕布,四年二月还至昌邑

昌邑县属兖州山阳郡,彼时曹操已经结束了下邳之战,率兵班师。

可知最晚在建安四年二月时,吕布已经伏诛。

(2)张杨之死

四年()二月曹操“还至昌邑”,是为了应对河内地区的变乱。

彼时河内太守张杨部将杨丑弑主,响应曹操;黑山贼眭固又杀杨丑,北应袁绍。曹操遂讨伐河内。

(张杨)将杨丑,杀(张)杨,以应太祖。(张)杨将眭固,杀(杨)丑,将其众,欲北合袁绍。--《魏书张杨传》

按《武帝纪》记载,同年四月,曹操迁曹仁、史涣渡河,进攻射犬。

按《后汉书郡国志》,射犬是屯聚名称,隶属野王县;野王县则是河内郡治。

野王有太行山。有射犬聚。--《后汉书郡国志》

彼时曹操“亲临河”,又“济河,围射犬”,可知就在野王前线。

夏四月,进军临河,使史涣、曹仁渡河击之……(曹)公遂济河,围射犬。--《魏书武帝纪》

因此,曹操在徐州剿灭吕布之后,未返回豫州颍川(许县),而是取道兖州,前往河内(兖州以西)讨伐眭固。直到四月为止。

(3)煮酒论英雄

煮酒论英雄,是“刘备出走”的直接诱因。

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蜀书先主传》

从同年六月的袁术之死(后文会论述),也可以看出,煮酒事件的发生时间,最晚当在建安四年五月。

如果仔细观察刘备与曹操在建安四年的位置与动向,会发现自三年()腊月至四年()二月,曹刘联军一直在徐州下邳围剿吕布;徐州战役结束后,他们则返回兖州山阳。

恰逢河内太守张杨被杀,曹操又“亲临河,讨眭固”,在司隶河内战斗到四月。

因此,曹操返回豫州颍川许县的时间,不会早于四月。

曹、刘煮酒论英雄

虽然“青梅煮酒”的典故深入人心,不过在官修史料记载中,只见宴饮,未见青梅。

有趣的是,青梅的成熟期,恰好在每年四、五月份,因此文艺作品将“青梅”加入“煮酒论英雄”之事,也并无违和,甚至更显精妙。

(4)袁术之死

刘备是“志大心雄”,不为曹营诸将所容,郭嘉、程昱等谋主,多次劝谏曹操杀之。因此刘备想要顺利离开许县,必须要有合适的借口。

刘备失徐州,来归太祖。(程)昱说太祖杀备,太祖不听。--《魏书程昱传》

刘备出奔的借口,便是截杀袁术。

彼时()袁术饥饿困败,江淮荒残殆尽,遂北上青州,投奔袁谭,欲“归帝号于袁绍”。

(袁术)将归帝号于(袁)绍,欲至青州从袁谭。--《魏书袁术传》

刘备在“煮酒论英雄”之后,惶遽不安,以“阻击袁术”为借口,领兵出奔。

需要注意的是,按《后汉书献帝纪》、《后汉书袁术传》与《资治通鉴》的记载,袁术在四年()六月,已经死于淮南。且明确记载他死前曾遭到刘备阻击。

(四年)夏六月,袁术死。--《后汉书献帝纪》

(袁)术因欲北至青州从袁谭,曹操使刘备徼之,不得过,复走还寿春。六月,至江亭。因愤慨结病,欧血死。--《后汉书袁术传》

关于袁术死亡时间,还有一条重要佐证,即韦曜《吴书》。

《吴书》记载,袁术死前“时盛暑,欲得蜜浆”。考虑到淮南的地缘气候,可知袁术确实死于盛夏季节。

(袁术)士众绝粮,乃还至江亭,去寿春八十里。问厨下,尚有麦屑三十斛。时盛暑,欲得蜜浆,又无蜜。--韦曜《吴书》

因此,袁术死于四年六月,确凿无误。

换言之,刘备最晚在建安四年()六月便已经离开了许县,领军在外游走。但由于彼时朱灵、路招等诸多曹营将领的监视,刘备尚不敢公开叛乱。

袁术欲经徐州,北就袁绍。曹公遣先主督朱灵、路招要击(袁)术。--《蜀书先主传》

袁术遭刘备截击,败还寿春

同时可以看出,刘备在许县的滞留时间,实际相当短暂。

曹操在四月才剿灭眭固,返回许县,而刘备在五、六月时已经领兵出走。那么“面见汉帝、受封左将军、与董承串谋、煮酒论英雄、出奔徐州”等一系列改变历史的大事件,其实就发生在四月至六月的两个月间。

从仓促的时间记载中,可以充分感受到刘备对曹操的畏惮。

按《华阳国志》与《吴历》的记载,彼时的刘备为了“避祸”,每日在后园种菜,一说为芜菁,一说为大葱。惶怖之情,跃然纸上。

先主还沛廨,(曹)公使觇(即监视)之,见其方披葱。--《华阳国志》

(刘)备时闭门,将人种芜菁,曹公使人窥门。--《吴历》

即使刘备如此低调,还是没能躲过曹操那句“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的评价。刘备受惊过度,即刻出走,至于“汉帝密诏”,那是再也顾不上了。

②刘备的叛乱时间

从“阻击袁术”的任务中,可以看出刘备的目的地,在徐州下邳。

下邳郡与淮南郡接壤,在淮南的东北方向。淮南是袁术的辖区,其郡治寿春县,是袁术“仲家政权”的“首都”。

(袁术)僣号,以九江太守为淮南尹。置公卿,祠南北郊。荒侈滋甚。--《魏书袁术传》

需要注意的是,淮南郡的正北方向,是豫州沛国,即曹操的老家,也是刘备的旧治所;因此袁术投奔袁绍,绝不可能一路向北,必须取道徐州。在此遭到刘备的埋伏。

刘备彼时以“左将军”身份都督诸军,虽然军阶最高,但只是名义的统率。他身边的朱灵、路招,才是实际的掌兵者。

刘备的转机很快到来。

同年八月,袁、曹开战,袁绍引步骑十万,欲攻打许县(豫州颍川),曹操引兵还击,北上黎阳(冀州魏郡);又命臧霸入青州,牵制袁谭,双方在前线激烈对峙。

(四年)秋八月,(曹)公进军黎阳,使臧霸等入青州破齐、北海、东安,留于禁屯河上。--《魏书武帝纪》

(袁绍)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率,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县)。--《魏书袁绍传》

此时,刘备身边的监军,朱灵与路招,已经不在徐州,无疑是被曹操征调到了前线。刘备遂杀刺史车胄,大举叛乱。

先主据下邳。(朱)灵等还,先主乃杀徐州刺史车胄。--《蜀书先主传》

朱灵还军,刘备遂杀车胄

这就是王沈《魏书》中“曹公方有急于官渡”的真谛所在。

即刘备的叛乱时间,恰好就是“曹袁争霸”的关键节点——刘备吃准了曹操此时无力分兵,对战机的把握可谓狠辣。

是时,(曹)公方有急于官渡,乃分留诸将屯官渡,自勒精兵征(刘)备。(刘)备初谓(曹)公与大敌(指袁绍)连,不得东。--王沈《魏书》

这也是《武帝纪》中,曹操八月进军黎阳,九月便不得不“还许,分兵守官渡”的原因。因为自己的东线彻底乱套,再不去后院儿灭火,东、北两线便会同时崩溃。

(四年)九月,(曹)公还许,分兵守官渡。--《魏书武帝纪》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建安五年()二月兖州前线告急,东郡太守刘延被袁绍围攻数月,曹操却在四月才返回前线。

因为在此期间,他不得不舍弃袁绍,全力围剿刘备。

二月,(袁)绍遣郭图、淳子琼、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袁)绍引兵至黎阳,将渡河。夏四月,(曹)公北救(刘)延。--《魏书武帝纪》

讨伐刘备虽然花费许多时间,但曹操也意外获得“生力军”关羽。因此才能在白马之战中,将颜良一举击斩,可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袁)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关)羽为先锋击之。(关)羽望见(颜)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蜀书关羽传》

③董承集团覆灭诱因

由于建安四年()后半年中的一系列变故,滞留许县的董承集团,便又苟延残喘了一段时间,直到五年()正月,才被曹操连根拔起,一网打尽。

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谋泄,皆伏诛。--《魏书武帝纪》

刘备出走,固然是董承集团暴露的重要原因,但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比刘备出走更加重要。

这就是“车骑将军敕封事件”。

《后汉书献帝纪》记载,建安四年三月至六月间,“卫将军董承为车骑将军”,《资治通鉴》则将此事勘定在四月至六月间。

卫将军董承为车骑将军。--《后汉书献帝纪》

从《蜀书先主传》中“先主未出时,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记载,可知至少在同年()五月时,董承已经升任车骑将军。

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蜀书先主传》

换言之,董承升迁车骑将军的事情,就在建安四年()的四、五月间。

为什么说“董承升迁”是反曹集团暴露的诱因呢?因为车骑将军,本来是曹操的职位。

建安元年()曹操迎天子都许时,自领大将军,而授袁绍太尉(大将军班次高于太尉)。

袁绍不悦,骂曹操“背恩”;曹操惶恐,不得不让出大将军,自领司空(即御史大夫)。

(曹操)以(袁)绍为太尉,封邺侯。时曹操自为大将军,(袁)绍耻为之下,伪表辞不受。操大惧,乃让位于绍。--《后汉书袁绍传》

需要注意的是,曹操在自领司空时,同时“行车骑将军(事)”,实际是身兼二职。

(曹操)以大将军让(袁)绍。天子拜(曹)公司空,行车骑将军。--《魏书武帝纪》

曹操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

因此,董承从“卫将军”迁“车骑将军”,实际是褫夺了曹操的故职。

考虑到四年()四月,曹操还在河内与眭固作战,无暇顾及后方;那么献帝此举,无疑是削弱曹氏权力的“小动作”。

如果再考虑到曹操班师许县之后,董承与献帝对刘备的拉拢,以及刘备的叛乱行径,那么反曹集团的党羽,可谓昭然若揭。

董承集团的人员名单,曹操在听闻刘备叛乱时,大概已经心中有数;只不过彼时腹背受敌,身在前线,没工夫清理门户,才让董承一党苟活至建安五年()。

④小结

“衣带诏”事件是三国历史的转折节点,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建安四年()又是暗潮汹涌的一年。

吕布、张杨身死在先,眭固、袁术谢幕其后;刘备叛于徐州,袁曹战于官渡;刘协、董承在许县又掀波澜,搅得神州大地天翻地覆。

在众多精彩纷呈的事件中,最让我意外的,其实是刘备滞留许县的时间。从诸书线索记载中,不难看出,刘备与曹操同时呆在许县,其实仅在建安四年()四月至六月而已。

很难想象,刘备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便与董承和刘协搭上线,阴谋反曹。更难想象的是,刘备前脚刚刚搭上董承,曹操后脚就煮酒论英雄,敲山震虎。

这种“你来我往,见招拆招”的幕后博弈,是三国时代的另一条暗线,实际是一种桌下游戏,属于杀人不见血的政治阴谋,比明面上的刀光剑影更加可怕。

这也能充分解释,为什么刘备听到“天下英雄”的评价之后,即刻亡命出奔——因为再晚一步,便会人头落地。

刘备虽然侥幸生还,最终还是败于曹操。可见陈寿“先主机权干略,不逮魏武”的评价十分公允;但从刘备出奔的急迫心理,也能看出“非唯竞利,且以避害”的评语更加精洽。

(刘备)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蜀书先主传》

曹刘恩怨,贯穿三国汉季,发人深省,回味无穷。

我是胖咪,百家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Thanksforreading.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anzhoushizx.com/yzsly/1385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