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徐州打得够狠,摧枯拉朽,势如破竹。可是,他忘记了一个人,而这个人他是绝对不应该忘记的。这个人就是为他操碎了心,每次他闯祸都在后面默默给他擦屁股的老爸前太尉曹嵩。 曹嵩正在徐州的琅邪避乱。曹操本可以打仗的时候,顺带着接曹嵩回兖州,可是,不知为何,他忘了。虽然曹操打起仗来忘了爹,但被揍得鼻青脸肿的陶谦可“惦记”上了。陶谦可不是电视剧里敦厚慈祥的老爷爷,能在乱世里混出来的,可不是善男信女。陶谦在查明曹嵩的具体位置后,第一时间就派出了杀手。 要说姜还是老的辣。远在琅邪的曹嵩,在仗打起来后就隐约觉察到了潜在的危险。杀红眼的人可不会在乎祸不及妻儿的规矩。根据这辈子的经验,是指望不上这个满世界惹祸的儿子的,曹嵩迅速打包行李带着妻妾家人一路向兖州狂奔。但他们还是慢了,未走出多远,就被陶谦派来的杀手追上,全家被杀。家产自然也被陶谦当作战争损失的补偿,全部拿走。 关于曹嵩之死,说法很多,有的说是陶谦干的,也有的说人家陶谦是怕路上不安全,特意派兵去保护,但负责护送的兵将见财起意才杀人劫财,杀了曹嵩一家。从曹操与陶谦分属不同阵营,又刚刚结下大仇以及陶谦的性格来看,肯定是陶谦干的。这些年欺负人欺负惯了,突然碰上硬茬让人家反过来暴揍,脸上挂不住,脑子一热就杀人父母。 说陶谦派兵去保护曹嵩,简直就是笑话。双方在战场上杀得血肉横飞,死伤数万,血流成河。双方都恨不得砍死对方,然后听说对方父母搬家,特意派兵去保护,还有比这更胡扯的吗!悲痛万分的曹操也许在此时才想起老爹过往种种的好。愤怒至极的曹操这回真的冲动了。满腔怒火的曹操当即起兵杀向徐州,来找陶谦报仇。年近不惑的曹操接下来做的事情,让他之前所做的种种努力付之流水,在讨伐董卓中树立的正面形象顷刻坍塌。 兴平元年,曹操二战徐州,这次他走的是东线,与上次不同,但整个过程却更为凶狠,先入泰山然后略地琅邪、东海,所过屠城,鸡犬不留。陶谦杀人,罪在陶谦,百姓何罪!写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是曹操,一副忧国忧民的腔调,然而血屠徐州,杀男女数十万,泗水为之不流的也是曹操。 徐州琅邪的一位少年目睹了曹操对徐州百姓的血腥屠杀,也见证了在徐州人民最危急的时刻,仅有数千兵马的刘备甘冒风险赶来救援的侠义之风。正是这番亲身经历,使这位少年在十余年后做出了抉择。想必很多人都猜到了。这位徐州少年正是日后名满中华的诸葛亮。 曹军在徐州的暴行不仅失去诸葛亮的心,也失去了徐州百姓的心。后来,刘备在徐州虽多次兵败但转瞬之间便能聚众数万,重振旗鼓,就是此时赢得的民心。曹操在战场上数次击败刘备,但只要曹操撤走,刘备归来,徐州百姓便会立刻聚集在刘备麾下。 且说这次,驻防西线屯兵小沛的刘备听说曹操从东线绕道杀进来,赶紧带兵东进拦阻,赶到郯城补防,结果在郯城东被曹操击溃。刘备率领的是徐州的野战军。这支部队被击溃,再往南就更没有人能挡住曹操了。 曹军一路南进,一路走一路杀!这次比上次更狠,数十万徐州百姓倒在血泊之中,真的是血流成河。被打崩的陶谦,已经收拾好包袱,准备逃回丹阳老家了。陶谦准备逃走,曹操准备接收。胜负已定。 然而,奇怪的事发生了。曹军突然在一夜之间消失。曹军撤走,徐州转危为安。但经此一劫,陶谦不知是出于愧疚还是惊吓过度,很快便一病不起,不久就死了。他是走了,解脱了,可留下来的烂摊子总得有人接。接下来要说的就是,三国历史上著名的“三让徐州”。陶谦临终时对别驾糜竺说:“非刘备不能安此州。”随后糜竺率州人迎立刘备为徐州牧。 刘备这一生真的是称得上颠沛流离,几乎走遍大半个中国。虽然走的地方很多,但还是有轨迹可寻:出生在幽州,战斗在青州,挂职在豫州。刘备先后当过徒有虚名的豫州刺史、豫州牧,前一个是陶谦给的,后一个是曹操给的。 刘备的这一生几乎跟当时所有的豪杰都有过交集,堪称传奇。但对刘备一生产生重大转折影响的,是以下三个州:徐州、荆州、益州。在这三个州,刘备分别遇见了改变他命运的人。在徐州,刘备遇见糜竺,顺利入主徐州,坐拥一州,与曹操、袁绍并驾齐驱,成为一方诸侯。在荆州,刘备得遇诸葛亮,后者为他规划未来,制定战略,他才找准前进的方向。在益州,刘备遇见法正,得以据有两川,三分天下有其一。从此不再受制于人,翩然翱翔,一展其志。 关羽、张飞、赵云是刘备的伙伴战友,贴心的心腹,忠诚的爱将。但刘备更需要战略层面的鼎力相助。糜竺、诸葛亮、法正就是在战略层面帮助刘备实现升级的人,是刘备生命中的贵人。刘备与诸葛亮、刘备与法正是相互成就。只有糜竺不同,糜竺是徐州地方豪强,他有选择。刘备在豫州挂职,在徐州得势时征辟过很多人,但最后愿意跟刘备走的,屈指可数,糜竺就是坚定的少数派,大多数豪强都会选择留在家乡,但糜竺却将整个家族的命运都与刘备连在一起。 陶谦临终之际到底说没说过“非刘备不能安此州”,很难说,这话是糜竺转述的,刘备并未在场。当时,刘备正驻兵小沛。如果陶谦真有意让徐州,应该召回刘备当面嘱托交代。当然,也可能病情突然转急,来不及召刘备。在谁来接班的问题上,相对不久于人世的陶谦,徐州地方豪强的态度更为重要。而糜竺就是徐州地方势力的代表。 在刘备入主徐州的过程中,糜竺起到了关键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糜竺是一个长期被忽略的人,然而对处于事业起步阶段的刘备来说,糜竺是至关重要的存在!与其说是陶谦让徐州,不如说是糜竺送徐州更合适。仅就当时的形势而言,刘备也是最合适的人选,徐州已然与曹操结下深仇,曹兵虽退,但肯定还会再来,这是共识,也只有刘备有能力担此重任。对刘备接班,陶谦不管心里愿不愿意,也只能接受,因为他得罪曹操,已经没有选择,其手下的丹阳兵也是如此。 徐州下邳陈氏代表陈登也对刘备接班表示支持。按照中国官场的规矩,即使心里再愿意,表面也要客气客气,表示自己才德不够,难以胜任。刘备也是这么干的,得守“规矩”。刘备推辞道:“袁公路近在寿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内所归,君可以州与之。”刘备说这话是出自真心吗?当然不是,不久,那位袁公路就会带兵来抢徐州,刘备与之大打出手,真想让,还会打吗!刘备客气,陈登却很实在:“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直接给否了,表示我们徐州人就认您了。 受过刘备救命之恩的北海相孔融也劝刘备:“冢中枯骨,何足介意。”孔融说得更直接,袁术就是个活死人,一具行尸走肉,现在大家都支持您,您就不要推辞了。徐州地方土豪糜竺坚定拥护,有影响的地方豪族下邳陈氏也表态支持,文化名人孔融也极力赞同。刘备见该走的程序都走了,也不再辞让,正式接班。 但有一群人的态度很模糊,那就是陶谦旧部丹阳兵,未表态,大概是不反对,但也谈不上有多支持。徐州的危机就隐藏在这里。丹阳人陶谦是靠着丹阳兵在徐州立足的,丹阳兵的地位自然高人一等。这个可以参考后来益州刘璋依靠的东州兵。外来的跟本地的有矛盾,陶谦还能镇得住,但曹操两征徐州,将丹阳兵打崩,损兵折将,元气大伤,不得不请刘备来镇场。 刘备能顺利入主徐州也是靠的徐州两派势力的此消彼长以及微妙的关系。表面上,形势很好,但徐州各方势力交错,暗潮涌动。外面还有早就在打徐州主意的袁术。接班容易,想守住,可就不简单了。刘备面对的局面很凶险。但此时有一个人面对的局势比刘备更凶险。这个人就是突然撤军的曹操。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anzhoushizx.com/yzsrk/1474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