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4/1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8月16日,记者来到济宁市兖州区新兖镇沈官屯村,所到之处村干部和村民都在感念“第一书记”为村里办的实事、好事,浓浓的感激和不舍之情溢于言表:济宁市委统战部“第一书记”驻村两年来,为村里新修了水泥路,建起了休闲广场,改造了沿街门头,投资40余万元打了深水井,大大改善了村庄环境。

而刚刚接替“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的区商务局李郯在调研摸底的基础上,也列出了驻村工作计划,在原有“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的基础上,准备引入有经验的企业打造家庭农场或休闲村居,增加村集体收入,带动村民就业;依托村党支部建立村电子商务便民服务站,拓宽民事代办渠道,为群众提供“互联网+民事代办”服务等一系列措施。沈官屯村党支部书记汪树标对“第一书记”扎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精神大加赞赏:“‘第一书记’更换了,但‘第一书记’为群众服务的情怀没变,接力为村里谋发展的思路没变。”

这些都得益于今年以来兖州区委组织开展的“三服务两提升”主题活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有了指向性抓手,“三服务两提升”即“第一书记”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服务发展,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干部执行力。“围绕‘三服务两提升’,我们制订了条任务清单,引导‘第一书记’们强化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踏踏实实为驻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兖州区委常委、组织部长闫峰表示。

从群众最盼望解决的问题入手,全区“第一书记”们统筹协调各方资源,近两年共协调余万元实施办公场所改造提升、道路维修、沟渠清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铺设道路2万余米,修建排水渠3.8万余米,粉刷墙壁10余万平方米,栽种绿化苗木,修建文体设施28处,新建改造9处办公场所,改善了村庄基础设施和综合环境,提升了各村群众的生活生产水平,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了“第一书记”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

“第一书记”到村任职不是取代村干部,而是要把阵地建起来,把散乱的村班子“拢”起来,把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提上去。“第一书记”紧紧抓住组织振兴这个“主心骨”,把主要精力放在抓班子带队伍上,手把手教提高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本领。他们定期召开村级党组织生活、村民代表会。组织开展“亮身份、明职责、压担子、讲奉献”活动,“第一书记”带领村干部到联系户、包保户征求意见,解决难题。与村“两委”班子深入交流,认真分析村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理清了发展思路,制订了两年工作规划和任务目标,为日后的驻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组织党员、群众干在一线,抓村庄环境整治,建设文化大院和广场,发展特色种植项目,帮助村增加集体收入。村班子的威信提高了,共产党员的形象树起来了,群众参与村活动的积极性也上来了,村庄风气转变了,全村风正气顺。目前,共有26个先进党支部与“第一书记”村党支部结对子,支部联建已成为提升村党组织组织力、影响力和服务能力的有效载体和平台。

在兖州,驻村“第一书记”纷纷把服务发展壮大村集体收入作为突破点,力争到年底消除村集体经济5万元以下的村,彻底摘掉穷帽子。在立足村情实际、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通过党支部引领创办合作社,引进产业项目、推进土地流转、优化种植结构、盘活闲置资产等方式,实现精准切入,多渠道找准发展路径,培育一批符合村情实际、群众容易接受、收益较快的产业项目,提升村集体“造血”能力。如今,“第一书记”驻村工作呈现出全面开花、亮点频闪的格局,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得到显著提升。新兖镇武村的大棚灵芝种植、漕河管口的葡萄种植、新兖镇牛楼村的乡村旅游、新驿镇姜村的苗木种植、小孟镇梁村的中药材种植、龙桥街道五里庄村发展建筑产业和物业……各具特色的增收模式为所驻村增添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大众日报·新锐大众记者王德琬吕光社通讯员张美荣张树锋)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anzhoushizx.com/yzsrk/1527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