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从古至今的那些成功者们,都离不开身边谋臣武将的辅佐。刘邦有张良、韩信、萧何;刘备有关、张、赵、诸葛、庞统、法正;李世民杜如晦、房玄龄、李靖、秦琼、程咬金;朱元璋有刘伯温、李善长、徐达、常遇春。曹操当年同样也是如此,身边谋臣如云、武将如雨,文有荀彧、郭嘉、贾诩、程昱、荀攸,武有张辽、徐晃、许褚、夏侯惇等等。在这些谋臣武将之中,最让曹操器重的当属荀彧。在曹操眼中,虽然最有谋略和智慧的是郭嘉,但最了解曹操也最劳苦功高的则是荀彧。 荀彧,字文若,比曹操小八岁,颍川郡颍阴县人,今河南省许昌境内,年纪轻轻之时就曾被誉为“王佐之才”。东汉末年天下战乱,董卓率领西凉军进入洛阳把持朝政、祸乱朝纲,荀彧有先见之明,认为这样的朝堂环境必定不能长久,于是辞官离去,回到家乡。荀彧的家乡自古以来都是久战之地,判断未来必定天下大乱的荀彧,为了躲避即将到来的战乱,率领荀氏宗族背井离乡,来到冀州避难。因为自身的才华横溢和美名远扬,荀彧被冀州霸主袁绍所收纳,并待为上宾。在袁绍集团待了一段时日之后,荀彧发现袁绍才智平庸并非明主,不能成就大事,于是离开袁绍,转投曹操。那一年荀彧二十九岁,曹操三十七岁。荀彧的到来让曹操喜出望外,曹操觉得如获至宝,把荀彧比喻做自己的张子房,就是当年汉高祖身边最为得力的谋士张良。 跟随荀彧一起来到曹操身边的,还有众多颍川荀氏家族成员,荀彧家族中的这些优秀士族人才,许多都在曹操集团担任重要职位,比如说荀彧的亲侄子荀攸,就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谋士,跟叔伯荀彧一样,被认为是曹操身边五大谋士之一。荀彧有一双能够发掘人才的慧眼,先后为曹操举荐过许多顶尖级人才,包括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等,都是曹魏集团的重要人才组成部分。特别是郭嘉,被后世称为“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曾经亲口说过,若奉孝不死,赤壁之战必不能败。奉孝是郭嘉的字,曹操认为,如果郭嘉没有早亡,能够跟随自己南征赤壁,一定能够嗅出瞬即万变的战场动向,更能看透细枝末节和各种利弊,并最终赢得赤壁之战。赤壁不败,江东可得;江东在手,天下我有。这个在曹操眼里可以左右天下的奇才郭嘉,正是荀彧发现并举荐给曹操的。 除了帮助曹操出谋划策、发掘人才,荀彧还有两件功劳堪称重大。第一,曹操当年东征徐州陶谦时,张邈、陈宫乘机在兖州叛变反曹,暗中迎接吕布,荀彧坐守后方,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成功保全了兖州三城,为曹操守住了老巢。第二,官渡之战后期,曹操粮草不足,准备撤退许昌,荀彧力荐曹操千万不能撤退,认为官渡战场双方已经对抗半年之久,本方虽然物资捉襟见肘,但袁绍一方此时也已是强弩之末。此时的状况虽然糟糕,但比起当年刘邦和项羽在广武对峙的情况要好得多。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的情况下,一旦撤退必将引发军队混乱,袁绍若乘机追赶,必定引发曹军全面溃败。在荀彧的坚持下,曹操听取了他的意见,坚持与袁绍对抗,并最终在官渡之战打败了强大的袁绍军队,从而奠定了一统整个北方的基础。 更为神奇的是,官渡之战的时候,荀彧曾有三大预言:一,许攸因家人犯法被抓,会叛变袁绍;二,袁军大将颜良、文丑名不符实,只是匹夫而已;三,田丰刚愎自用,会因谏言而被袁绍诛杀。事实证明,荀彧一语中的,三个预言全部灵验,实乃神乎其神,叫人啧啧称奇。官渡之战胜利后,因为南面的刘表曾与袁绍结盟,曹操本想向南与刘表争战,而荀彧建议:现在袁绍失败,部众离析,应趁此机会,一举平定河北;我们背靠兖州、豫州,如远征江、汉,这时袁绍要是收其残部,乘虚攻击我们的后方,大事则败。曹操再次听取了荀彧的建议,顺势挥师北上,一举荡平北方袁绍的残余势力,进而完成了整个北方的统一大业。曹操手下的这些谋臣智士之中,荀彧无疑是最受曹操信任和重用的人,但是很可惜,当后来曹操要被受封为魏公的时候,荀彧却极力反对此事。荀彧和曹操因此产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并导致曹操从此不再信任荀彧。 有人觉得,荀彧一直忠心为汉,跟随曹操是因为可以通过曹操的势力维护汉室皇权,而一旦曹操称了魏公,就意味着曹操距离篡夺汉室皇权仅有半步之遥。因此,忠心为汉的荀彧为了维护刘氏皇权,以不惜跟曹操反目为代价,也要反对这个辅佐了二十一年的老领导。也有人觉得,荀彧出身颍川士族集团,只要大汉皇权能够继续维系下去,颍川士族集团就可以享受利益最大化。而一旦曹操称魏公,包括荀氏家族在内的颍川士族集团的利益将会受到威胁。因此,做为颍川士族集团的首脑人物,荀彧自然要维护荀氏家族的切身利益,反对曹操称魏公。无论如何,辅佐曹操征战天下二十一年的荀彧,因为反对曹操称魏公这件事而得到了曹操的冷漠。所谓伴君如伴虎,做为整个北方的实际统治者,不论曹操多么爱才如命,终究是不能忍受这样的反对声音。 于是,曹操派人给荀彧送过去一个空盒子,荀彧打开盒子之后,发现盒子里面竟然空无一物,荀彧仰天大笑之后,选择了自尽。即使到了今天,曹操送的空盒究竟是什么意图,也没人能给出一个言之凿凿的解释。一部分人认为,曹操当年给荀彧送的是一个水果盒,荀彧打开一看,里面没有水果,于是理解为:盒中无水果,请君自采摘。自采,也就是自裁。于是,荀彧为了保护整个荀氏家族不被曹操株连,不得不选择自裁。或许,这是荀彧当时最好的结局,因为以荀彧的功劳和号召力,以及整个颍川荀氏家族之于曹魏政权的影响力,但凡荀彧有一点点的异心,都是可能颠覆曹魏政权的存在,就像后来的司马懿及其家族。因此,以曹操的为人来说,他不可能让这样的威胁留存在曹魏政权之内。总而言之,当荀彧第一次表达反对曹操称魏公时开始,就注定了他一定会被曹操杀死的结局。曹操没有立刻马上杀掉荀彧,是因为荀彧的威望、功劳和影响力太大,曹操在等一个合适的理由和时机。只要能够找出一个合理的理由,曹操对荀彧必定不会心慈手软,包括颍川荀氏士族集团的所有人,都将全部成为曹操的刀下亡魂。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可以说,荀彧之死,对于曹魏集团的当时以及今后来说,都是一个注定的无法更改的结果。因此,荀彧必须死,而荀彧的自尽,也保全了荀氏家族其他人的安危,对于荀彧本人以及整个荀氏家族来说,都是最好的结局。那一年,荀彧五十岁,曹操五十八岁。老规矩,附赠打油诗一首:汉末天下乱,董卓引兵来。十八路诸侯,各自怀鬼胎。颍川有智士,荀氏出佐才。助曹定北方,破敌土中埋。一心侍汉业,黄花难再开。曹公谋霸事,辅之心徘徊。往事难回首,忧中显无奈。盒中无水果,请君自采摘。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anzhoushizx.com/yzsrk/1530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