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日月之行,莫出其中;星汉灿烂,莫出其里。”曹操一首《观沧海》大气磅礴,显示了自己非常人的文学素养与鸿鹄之志。虽然历史上的曹操总是被冠以“奸臣”之名,但也无人会否认他绝对是一时之豪杰,并且是三国鼎立之间占有绝对优势的人,大部分时候蜀、吴两国都要联合抗魏,曹操在当时的风头绝对算是一时无二。这样一个著名的人物,自然有着与他相关的成语和俗语。例如我们熟悉的“说曹操,曹操到”。 历史上,人们对曹操这个人物的评价十分复杂。一方面,曹操是曹魏政权的奠基者,他所打下的江山也是后来司马家一统天下的基础。他本人也称得上才华横溢,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句,历来被认为是表达“老当益壮”之意的名句。在政治方面,曹操颇有权谋和才华,将中国北方治理得井井有条,兴修水利、奖励农桑,还派大将防守边墙,三国混乱时期北方一直比较安稳,曹操可谓是功不可没。 ▲老版三国曹操剧照另一方面,曹操的猜忌心很重,“宁使我负天下人,不令天下人负我”这句名言可谓是家喻户晓。虽然他曾经招降袁绍、吕布等人麾下多员大将,但“赤壁之战”中也是他中了反间之计,杀掉了仅有两名擅长水战的将领。最令人诟病的是他杀掉了三国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杨修,又在垂暮之年杀掉了神医华佗。此外,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行径,和古代主流的忠君思想格格不入,也令世人对他的印象多偏向于权臣、叛臣和奸贼。 01 “说曹操,曹操到”这个俗语通常用来形容十分巧合,当谈及一个人的时候他就刚好出现了。关于这个成语的由来有两个小故事,自然都与曹操有关。第一个故事相对比较光彩。东汉末年宦官乱政,皇室已经衰败到了完全无法震慑天下的程度,许多地方官员和将领拥兵自重,民间势力纷纷起义,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黄巾军起义”,张角等人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为口号,在当时掀起了不小的风浪。三国时期许多著名将领,都是在征讨黄巾军的战役中崭露头角的,曹操就是其中之一。 ▲“黄巾军起义”剧照曹操早年因治理洛阳时不问亲疏,不畏权贵而小有名气。中平元年(公元年),黄巾军起义爆发,他作为骑都尉,与皇甫嵩大破颍川的黄巾军,斩首数万,朝廷看到了他的才华,这才重用他,将其擢升为济南相。不久,曹操又凭借自身家世被汉灵帝任命为典军校尉。董卓进入京师把持大权后,又是他首先倡议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初平元年(公元年),董卓被杀,当时的讨董联军解散。初平三年(公元年),曹操再次打败黄巾军,并尽收其精锐士卒,成为乱世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 ▲老版三国曹操领兵剧照董卓死后,曾经骁勇善战的凉州军分崩离析,其中多员大将各自火拼,试图取代董卓之位挟持汉献帝。其中斗得最厉害的就是李傕和郭汜两个人。不过二人虽然争斗得十分厉害,但在汉献帝趁两人争斗之机逃走时,又合兵一处来追击献帝。几乎走投无路的汉献帝下旨令各路诸侯勤王,不过当时汉朝君王对天下的控制力已经极小了。此时,有人向献帝推荐了曹操,因他在剿灭黄巾军的战争中十分骁勇。恰在此时,曹操派遣手下夏侯惇前来护驾,将汉献帝迎接到了许县。 ▲汉献帝刘协幼年时期剧照就这样,许县自此改称为许都,曹操也开始了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第一步,不久后他又击溃了凉州军残部,彻底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因为曹操当时的护驾十分及时,所以有了“说曹操,曹操到”的说法。只不过汉献帝刚刚逃离了董卓之手,却又掉入了曹操之口,并从此被软禁了一辈子,可以说是相当不容易了。 02 第二个说法对于曹操来说则有些窘迫丢人。在《三国演义》第十二回中,记录了曹操与吕布的兖州之战。兴平元年(公元年)至兴平二年(公元年)间,曹操与吕布发生了多次战争,双方互有胜负,两人争夺的土地也数次易主。虽然最后以曹操获胜为结尾,但其中曹操也并不是没有狼狈的时候——毕竟吕布几乎是三国时期的第一猛将,若不是因为多次背叛而遭世人嫌弃,否则任何一位诸侯收服他,都将获得极大助力。更重要的是,吕布自己也是一位诸侯。 ▲老版三国吕布剧照在“兖州之战”的第一战中,曹操所部就被迫后退了三十里,此时吕布手下有著名谋士陈宫相助。陈宫自曹操处死多名兖州名士后便与曹操决裂,即便是吕布败于曹操后,也坚持不为曹操所用,最后从容赴死。这次战斗中,陈宫设下了圈套诱使曹操进入其中,又堵住了他的退路。当时吕布手下的两员猛将——臧霸、张辽分别从两侧进攻曹操,曹军大败。曹操孤身一人在乱军之中冲突,此时吕布也在乱军之中寻找曹操,意图直接生擒敌方主帅。不过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吕布并不认识曹操,因而他只能在乱军中找人询问。 ▲三国时期士兵剧照按照《三国演义》中的描写,吕布在乱军之中抓到了曹操本人询问“谁是曹操”,曹操自然指向了其他方向,因而后世评价称“方说曹操,曹操就到”。这句话其实还有后两句:“当面错过,岂不好笑”。其实这后半句才堪称精华,一方面交代了故事结局,另一方面又有反转之意。不仅这句话的后半句有反转,曹操重整旗鼓再次攻来时,兖州之战双方的实力也有了反转,吕布最终败于曹操之手,并在不久后于辕门被曹操斩杀。 结语 虽说这句话中“好笑”的人其实是吕布,但这件事终究不甚光彩的一方是曹操。因而随着曹操权势日盛,此事也越来越少有人提起,甚至是不敢说,所谓“为尊者讳”莫过于此。这样一来,后半句话自然没有前半句流传广泛。这句话完整的意思,完全不是表达“巧合”之意,而是在讽刺一个人当面放过机会,那么这样的人毫无疑问是很难有所建树的。吕布与曹操相争多年,却连对方的相貌都不知道,连面对面相遇时都无法认出来,他的失败可以说是理所当然的。 参考资料:《观沧海》《龟虽寿》《三国志》《三国演义》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anzhoushizx.com/yzsxw/1490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