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开发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4329.html 历史上真实的曹操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后人都知道曹操生性多疑残暴,为了成就霸业不惜一切代价,那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体现了曹操作为封建统治者自私的一面。赵云救阿斗七进长坂坡,刘备摔子收买人心。一个坦诚直率一个用尽心机,此二人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曹操也曾满怀赤子之心,一心匡扶汉室。奈何世事如刀,得屠龙者终成恶龙。演义不能代表真相,真实的曹操究竟如何?今天让我们一口气读懂曹操传奇的一生。 曹操于年出生到年在洛阳病逝,曹操享年66岁,纵横疆场40年。他出生于一个宦官之家,根据《三国志》记载,曹操为汉相曹参之后,他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在东汉时期宦官的权力是巨大的,再者说曹腾一共扶持过4为汉朝皇帝,颇有名望。曹家和夏侯家到底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让夏侯家对曹家忠心耿耿?要捋清楚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还要从这个曹嵩说起。 曹嵩是曹操的父亲,曹嵩本名叫夏侯嵩,原本属于夏侯家的人,后来夏侯嵩过继给了曹腾做养子,因此夏侯嵩改名为曹嵩,无论如何曹嵩虽然改性,但体内流淌的还是夏侯家的血。这样一来曹嵩和曹操就成了与夏侯家关系的纽带。 由于东汉时期还在使用子继父业的世袭制,曹腾死后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到了汉灵帝时期已经官至太尉。 曹腾当初之所以看中曹嵩,就绝非等闲之辈,这样曹操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官二代。从古至今想要开创一番霸业,没有绝对的权力和背景,凭真本事白手起家的屈指可数。曹操幼年时就表现出对武艺的爱好与才能,博阅群书,尤其对军事兵法更为痴迷,随机应变的能力也很强,这些都为他以后开创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汉朝时有一种科目叫”举孝廉“,意思是谁能孝顺长辈,清廉正直,谁就获得了任命官员的机会。曹操在20岁的时候就被举为“孝廉”,来京都洛阳为郎,不久就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这与身在朝廷手握重权的太尉爹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加上曹操勤勉好学,平步青云指日可待。 那“北部尉”是做什么的呢?简单点说,就是皇亲国戚居住的场所,而身负“北部尉”的曹操就负责管理秩序。曹操此时20岁血气方刚,上任后三令五申、严肃法纪、还制定了五色大棒挂在了衙门门口,声称“犯禁者,棒杀之”。点点滴滴中都可以体现曹操身在汉室,想做一个汉朝的好官。 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曹操只知道自己的做法没有错,但这群皇亲国戚哪里管你什么禁令。皇帝有个非常宠爱的宦官名叫蹇硕,他的叔父违禁夜行,触犯了曹操制定的“宵禁制度”,在古代夜行不是去犯罪,就是去捉罪犯,和现在的社会景象截然不同,因此曹操下令以五色棒处死,以明正典型。至此以后,京师敛迹,无人再敢触犯。 因为政策的施行,曹操也得罪了许多皇室权贵。但曹嵩在朝廷身兼要职,碍于这个关系,皇亲国戚也只敢暗地里说话,但最终曹操被降职为“顿丘令”。这也是现在社会普遍的现象,职场如官场,任何一个政策的出现,都不会被所有人认同。 到了公元年,曹操的堂妹夫被宦官诛杀,自己也受到了牵连,因此丢了官职,只能回到老家谯县。到了年曹操又被朝廷征召,又被任命为“议郎”。 此时东汉朝廷宦官乱政,大将军窦武等人开始谋划除掉某些宦官,奈何计划没有成功引火烧身,被宦官反杀。一个宦官有能力去诛杀一个大将军,试想一下那时的宦官是何等猖狂。曹操刚正不阿多次上书汉灵帝,窦武为官正直,却被奸臣所害,宦官奸逆满朝,正直之人又得不到重用,是汉朝之祸啊!虽然言辞恳切,但汉灵帝并没有理会。随着东汉朝政日益腐败,曹操深知此时的汉室已无法匡扶。 公元年张角率领的黄巾起义爆发,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进攻颍川的黄巾军,曹操自幼就研习军事兵法,凭借出色的指挥能力大破黄巾军,因此功劳被晋升为“济南相”。曹操依旧不忘初心,对贪赃枉法者毫不容情,以正朝纲。虽然曹操把济南治理的繁荣稳定,但这时候是朝廷最为黑暗的时刻,买官卖官都有明码标价,曹操不肯迎合权贵便假装生病回故里隐居。 汉灵帝此时也感受到了危机,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接连调整了多位朝廷重臣的爵位,之中就包含一位外戚大将军何进。又在洛阳招募壮丁成立“西元八校尉”,此时曹操被任命为“八校尉”之中的“典校尉”。似乎这时候汉灵帝感受到曹操当时上书,的确是为了大汉社稷着想。 仅过了一年,汉灵帝驾崩,只有14岁的太子刘辩登基,太后临朝听政。话说两头,此时何进大将军不顾曹操等人的劝阻,执意征召董卓率军入京都,而何进此举的目的就是为了诛杀朝廷恣意妄为的宦官。不曾想董卓还没有入京,何进就被宦官所谋害。 而后董卓入京,拉开了董卓乱政的序幕。废少帝,立刘协,自封太师专擅朝政,此时的刘协只不过是董卓的傀儡而已,实权都掌握在了董卓的手中。演义中所说的曹操刺董在历史中是不存在的,现在的曹操不愿与董卓同流合污,改名换姓回陈留,散尽家财招义兵。 现在的汉室不同往常,虽然名义上还是刘氏的江山,但只是徒有虚名罢了。于是曹操开启了讨伐董卓,匡扶汉室的旅程,并号召天下群雄一同讨伐董卓。公元年袁术等人推举袁绍为盟主举兵伐董,董卓被击败后携汉献帝迁都长安。在董卓迁都长安的这段时间,丧尽天良,焚烧宫室、屠戮百姓、掘王陵,一度导致洛阳里人烟荒芜。 关东联军又惧怕董卓的西凉军,不敢向关西推进,于是屯兵与酸枣地区隔岸观火。只有曹操认为董卓焚宫殿、劫天子罪不可恕,独自率军西征,一直到荥阳时被董卓大将徐荣打的溃不成军,曹操自己也身负箭伤。万幸的是堂弟曹洪赶来支援,救下了兵败的曹操。 而关东诸军名为讨伐董卓,实际是心怀鬼胎,等鹬蚌相争才能渔翁得利。袁绍身为盟主却迟迟没有动作,因此诸军之间发生了摩擦,自相残杀最终联军解散。 之前被曹操击溃的黄巾军经过几年的发展逐渐壮大起来,破兖州斩刘岱,此时38岁的曹操被众人迎为兖州牧,曹操再次击败了黄巾军,获降军30余万,这个时期曹操佣兵接近50万,像开挂一般开启了自己的称霸之旅。 公元年曹操大败袁术、黑山军、南匈奴,又率军征讨陶谦,进兵徐州向东南推进,这一路百战百胜,最后因粮草不足而撤军。 公元年曹操的父亲曹嵩和弟弟曹德,在投奔曹操的路上被陶谦派兵杀害。为报杀父之仇曹操再次发兵徐州,攻下徐州后徐州男女老少都成了他父亲的陪葬品,数十万百姓都成了曹军刃下的亡魂。此时东郡守备陈宫对曹操的做法很是不满,拜吕布为兖州牧,偷了曹操的大本营。 曹操屠城显然做的太过分,只因为陶谦杀害了他的父亲和弟弟,尽管如此全城百姓都是无辜的啊,陈宫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怂恿吕布偷兖州,这种做法是间接的制裁曹操。陈宫认为,这样心狠手辣的主,不跟也罢。这时曹操的根据地只剩下两个县,守城人分别是夏侯惇与荀彧。 曹操见状马上回救,吕布也不是等闲之辈,这场战斗持续了数百日,因蝗灾肆虐引发粮草不济双方才肯罢兵。曹操前后父亲兄弟被杀害,后又被吕布偷了兖州,又与吕布僵持了数百日损兵折将,这是曹操人生最不得意的时刻了。 这时盟主袁绍势力很强,于是曹操就有了投靠袁绍的想法,后来因程昱冒死阻拦,这才没能投靠到袁绍的麾下。 公元年曹操养精蓄锐再战吕布,前后进攻了三次终于收复了兖州。吕布则前往徐州投靠了刘备,因为曹操攻打徐州屠城后见兖州被偷,回兵救兖州的时候,刘备占据了徐州这座空城,现在曹操收复了兖州,这贼吕布又投靠了徐州刘备,像老鼠一样和曹操周旋了好几个回合,可笑可笑。 在这个时候还出现了一个插曲,因李傕、郭汜的火拼,汉献帝刘协竟然瞅准时机从长安城逃了出来。因为汉献帝此时最能信任的就只有曹操,一来从曹腾、曹嵩、曹操几代人都在为汉室工作,在加上曹操讨伐董卓的事实摆在眼前,所以直奔曹操而来。 这样曹操如虎添翼,“挟天子以令群臣”。之后又用了4年时间破袁术、灭吕布、降陈秀、逐刘备,势力一度扩张到了黄河以北,这是曹操最得意的时刻了。 公元年曹操与袁绍开战,亲自屯兵官渡,派投奔自己的刘备截杀了想要北上的袁术。可刘备与董承一行人正在密谋一场巨大的阴谋,期间还突袭杀害了徐州刺史车胄。徐州不是曹操的吗?既然刘备投靠了曹操为何杀害了徐州刺史呢?原来刘备与董承的阴谋是想要诛杀曹操。刘备先是投靠曹操,又要诛杀曹操,这哪里是正义之士所为呢? 曹操听闻消息以后,马上动身一并击溃了身在徐州的刘备。如果此时袁绍发兵攻打曹操的话,曹操就会陷入前有迎敌,后有追兵的境地,刘备与袁绍两股势力加起来的话,曹操腹背受敌肯定溃不成军。幸运的是袁绍并没有发兵攻打曹操,其实袁绍也害怕其中有诈,不敢贸然行动。 一年后袁绍命大将颜良进兵白马,自己则率兵屯与黎阳,开启了大战的篇章。按实力看曹操的势力弱于袁绍,至此总兵力不过几万多,而曹操占据的位置四面楚歌,无论怎么看都是不利于曹操的。但曹操能听取别人意见,扬长避短,依靠正确的战略战术大败袁绍,赢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击败了一股最大势力,此时曹操统一北方已经是大势所趋。公元年袁绍因病去世,他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为了争夺权力发生火拼,袁谭战败向曹操求救,曹操借机会击败了袁尚,将老巢迁到了邺城,后又击败了袁谭,冀州、青州平定,曹操心腹大患告一段落。 从公元年开始到年,收复了黑山军,消灭了高干(袁绍的外甥),平定了并州,远征乌桓俘获俘虏20余万,袁氏族的势力被彻底击溃,这时北方被统一,曹操现在已经54岁。 曹操开始训练水军,后将兵锋转而向南,进军荆州的刘表。曹军还未发兵刘表就病逝了,他的儿子刘琮举兵归降曹操。东吴见状大事不妙,转而与刘备结盟,这样曹操就有所顾忌不敢冒然进攻,由此天下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启了。 周瑜率军三万与刘备联盟共同抵御曹操,周瑜诈降大破曹军与赤壁,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曹操兵败,只能率军从华容道撤军北还,演义上说关羽在华容道放走了曹操,这都是罗贯中先生妙笔生花的结果。而真实的情况曹操撤军非常顺利,不曾有半点阻隔。 公元年曹操南下受挫,剑锋所指西北,下达招募令。无论人格品行如何,唯才是举,各路人才尽收囊中,大败关中联军。先后消灭了十一部,张鲁割据等势力占有了陇西,凉州地区基本得到平定。 公元年59岁的曹操率军40万再次南征,孙权率军7万抵御曹军。眼看春雨连绵不断,江水上涨曹操难以取胜,再一次率军北还。此时汉献帝加封曹操为魏公,九锡建魏国,国都定于邺城。 公元年汉献帝再次加封曹操为魏王,位居所有诸侯之上。并可以奏事不称臣,受召不拜出行待遇皆如汉制。曹操虽然没有登天子之位,却有天子之实,之所以汉献帝重封曹操也属无奈之举。当初汉献帝逃出长安投靠曹操之际,就已经注定了自己再次被做傀儡的命运,如果没有逃出董卓的魔掌,恐怕性命不保岂能活到今日?曹操有恩于自己,况且曹操又聪明过人,肯定不会图一时之爽讨天下人唾弃。 一年后63岁的曹操再次南征,率军猛攻濡须口,终于击败了孙权。孙权遣使者请降并想于曹操联姻,曹操果断答应了要求。东吴与魏国联姻后,刘备势力将会被孤立,三足鼎立,刘备仅靠一只脚是绝对站不住的。此时曹操马不停蹄赶往关中坐镇长安,以迎刘备的进攻,与此同时边塞狼烟四起,曹操只得命曹洪北征乌桓大破鲜卑。 公元年刘备驻军定军山,夏侯渊出兵与刘备争夺有利地势,但被黄忠斩杀。曹操知情后亲率大军夺取汉中,但刘备坚守不出僵持数月,曹操放弃进攻撤往长安。 曹操刚到长安,关羽利用樊城、襄阳兵力空虚趁虚而入,擒于禁、斩庞德将樊城团团围住。曹操只好从关中前往洛阳,亲自指挥援助樊城,最终联合孙权偷袭了荆州。这就是著名的历史典故“大意失荆州”,襄樊之战这才结束,最终孙权也向曹操称臣。 公元年曹操已经66岁,还军洛阳后病逝。曹操在世时施行了一系列政策来恢复生产力,稳定了东汉末年军阀间混乱的局面,推行农业与水利的建设,实行盐铁官卖的制度,对当时的社会“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的悲惨景象起到了积极的整顿作用。 “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其实是被演义夸张了尺度,曹操也被诬陷了一千多年,当时曹操本话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针对的是个人之间,也就是误杀吕伯奢一家之后说的这句话。细品曹操的品行与智慧又怎么可能出自曹操之口呢? 五千字读懂曹操的一生,又会给你带来哪种启发呢?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anzhoushizx.com/yzsxw/1533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