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风云,谁都无法预料最后一刻会在什么时候到来,又会怎样到来。乱世中的普通百姓,不过像浮萍一样,随着世道上下浮沉。但是,乱世中的世家却不一样,他们不会愿意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蝼蚁尚且偷生,更何况是人。普通百姓无法抉择,只能寄希望于“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这样的鬼话。世家更相信自己的双手,因为他们有着足够撼动天下的资源。无论是谁,想要统一天下,都必须要和世家合作。这是世家的自信,也是他们必须完成的目标。 物以类聚,世家必然希望和世家合作,因为他们之家的游戏规则都是既定的,只需要建立一个联盟就可以了。所以,有着“累世公卿”资源的袁绍就成了他们天然的盟友。但是,家大业大的世家也懂得投资,不会将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所以,他们还有其他人选。 自董卓之乱后,整个东汉已经完全陷入分裂。放眼整个北方,大大小小的军阀如雨后春笋一样纷纷冒出头来,都想在这乱世之中分一杯羹。比如继承了董卓凉州军的李榷郭汜、比如吕布,比如西凉马腾,比如辽东公孙度,幽州公孙瓒,荆州刘表等等。当然,还有毫无资本却趁势而起的,比如曹操。 东汉末年早期的军阀割据网图,侵删一、可望不可及的世家 说道曹操,“奸雄”的形象便立马在人们脑中浮现。我们今天便从曹操如何得到“奸雄”这一评价开始说起。按照《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的说法,曹操是如假包换的世家大族、豪门贵胄,“汉相国参之后”。曹参虽然出身秦小吏,但随汉高祖起兵后地位稳步提升,不但是汉朝成立后第二任丞相(第一任是萧何),而且他的封爵平阳侯是传承最久、存续时间最长的汉代异姓侯爵,到了汉末,所谓“沛国曹氏”也应该是在“世家”之列。 但是,问题便在于曹操的“曹”要带着点水分。熟读历史的人都知道,他这一支曹姓是其父曹嵩拜大宦官曹腾为养父才得来的,其本姓则从《魏略》所引曹魏朝臣浩周之言和诸多线索显示,应该是夏侯氏;这一点在曹魏阵营中夏侯氏将领极多也可体现出来。所以,曹操肯定不是士族世家。 给了曹操“曹”姓的曹腾,虽然在历史上并未如十常侍那样做了许多天怒人怨的恶事,但是因为“党锢之祸”,让士族与宦官之间出现了极大的隔阂,和宦官沾亲带故者往往为世家大族所不齿。 从这两点来看,曹操与世家非但无“亲”,而且是“敌”。 如此一来,曹操就彻底为世家所排斥,这种排斥对于曹操来说是致命的。因为在整个东汉末期,想要获得入仕的资格,就必须按照世家的游戏规则,士人如要获得辟举,出任地方行政机构,必须得到人们的好评。这样的风气发展到东汉末期,渐渐有了统一的标准,产生了“月旦评”。这是东汉末年的名士许邵兄弟主持对当时的人物或诗文字画等品评、褒贬的一项活动,常在每月初一发表,故称“月旦评”或者“月旦品”。无论是谁,一经品定,身价百倍,世俗流传,以为美谈。因而闻名遐迩,盛极一时。凡是想要有一番作为的年青士子在出仕之前,都想要获得许氏兄弟的一番评价,作为自己的进身之本,想要积极融入士族圈子的曹操自然也不例外。 但是,事情却并不像曹操想的那样简单。据《后汉书·许邵传》记载:“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劭鄙其人而不肯对”为了求许氏兄弟的一句评语,曹操放低身段,准备厚礼,却仍然因为出身而遭到鄙视,迟迟无法获得。若是一般人,要么是哭天喊地,苦苦哀求;要么就愤然离去。但是曹操却有不同的选择,“操乃伺隙胁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操大悦而去。”苦苦索求不得,这位曹阿瞒便恶向胆边生,索性强逼,事实证明,名士爱惜羽毛,更爱惜生命,曹操获得了自己的“月旦评”,虽然算不上美名,但是也足够证明曹阿瞒的优秀了。 曹操虽然因为家世原因为世家所排斥,但是毕竟与平民百姓不同。其父亲曹嵩借着养父曹腾的资历,最后官至太尉。这样的政治资源让曹操甫一出仕就能获得足够的高位。熹平三年(年),曹操被举为孝廉,入京都洛阳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简单来说,这个职位相当于一个公安局长,主要管理洛阳城北部地区的治安。但是,按照史书中记载的格局,洛阳北部地区为达官贵人集中之地,因此曹操的管理难度可见一斑。正因如此,曹操上任伊始,就制作了“五色棒”,并且声称“有犯禁者,皆棒杀之”。 按照当时的政治环境,曹操的五色棒可能只是一个样子货,或者惩戒部分微不足道的人员。只是曹操却要化虚为实,凭着一腔热血给自己挣一个“公正廉明”的出身。正因如此,曹操首先要和原有的出身一刀两断。 曹操要逃离的就是他宦官之后的身份,所以他需要一个与宦官短兵相接的机会,这个机会在洛阳城里显然很容易获得。气焰嚣张的宦官势力,违法作恶的行径总是十分常见,曹操机没有什么等待就撞见了这样的一件事。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其用五色棒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曹操也因此得罪了一些当朝权贵,碍于其父曹嵩的关系,明升暗降,曹操被调任顿丘令。 关于曹操早期的故事,史书中记载的很多。但是笔者只选择了这两件事,想简单的为各位分析一下青年时期的曹操对于世家的感情。 其实,作为一个已经爬上高位的家族,曹氏一族可以说是有着足够的权位。但是,这种权位却被牢牢打上了“阉宦”这样的标记。而曹操幼年读书颇多,在书中接受了大量的儒家思想的教育,这种教育从价值观上就让曹阿瞒对自己的出身心生鄙夷,对世家大族充满艳羡。也正是这样,曹操想要通过一切手段获得世家的理解和信赖,最后能让曹氏一族也加入到世家的行列之中去。因此,曹操卑躬屈膝的想要在“月旦评”中获得美名,也甘愿冒着巨大凶险对正得势的宦官亲戚痛下杀手。但是结果如何,各位也应该知晓,爱惜羽毛的士族世家仍旧视曹操为异类。 二、背弃东汉的世家 公元年,多年混迹于官场的曹操终于有了领兵作战的机会。这一年,黄巾军起义爆发。曹操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皇甫嵩等人合军进攻颍川的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这样的功绩让曹操进入到了汉灵帝的眼中,公元年(中平五年),汉灵帝为巩固统治,设置西园八校尉,曹操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 西园八校尉,这是汉灵帝为了分割大将军何进军权而重新设置的军事组织。以他信任的宦官蹇硕掌握权力,另外又选取年轻将领为校尉。除了蹇硕之外,汉灵帝又根据家世和能力选取了七名青年将领参与。在这七人之中,典军校尉曹操、助军右校尉马芳可以确定为宦官势力的代表;中军校尉袁绍可以确认为世家大族的代表。至于其余三人,历史上对其出身记载不详,只知道下军校尉鲍鸿、左校尉夏牟早死,助军左校尉赵融加入了曹操集团,右校尉淳于琼跟随了袁绍。 说这些,就是想再一次让读者看一下整个东汉末期的政治生态。皇帝想要限制外戚的权力,于是借助宦官势力和世家势力。这是东汉皇帝一直以来习惯了的手段,只是到了汉灵帝时代玩脱了。因为前文我们提到过,汉灵帝同意了刘焉“废刺史,立州牧”的建议,这让各地世家豪族有了割据一方的实力。 之后的故事大家也就知道了,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之中,东汉朝廷的脸面被扯的稀碎。原本的天下共主,竟在乱兵之中惶惶不可终日。而曹操也在这段时间中迅速成长,从原本的理想主义者渐渐走向了一个乱世枭雄的道路。这一切不过是曹操开始明白,世家的忠君爱国不过是自私自利的口号。 董卓乱政,袁绍首唱义举,纠结了各路军阀会师讨伐。但是联军惧怕董卓精锐的凉州军的战力,无人敢向关西推进,全都屯兵酸枣一带。而曹操认为董卓“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应趁机与之决战,遂独自引军西进。曹操行至荥阳汴水,与董卓大将徐荣交锋,因为士兵数量悬殊,曹操大败,士卒死伤大半,自己也被流矢所伤,幸得堂弟曹洪所救,幸免于难。兵败之后的曹操回至酸枣,建议诸军各据要地,再分兵西入,围困董卓,关东诸将不肯从。关东诸军名为讨董卓,实际各自心怀鬼胎,意在伺机发展自己势力。不久,诸军之间发生摩擦,相互火拼。联合军至此解散。 在这些联军之中,有“四世三公”的袁氏袁绍、袁术,有孔门嫡传,幼年成名的孔融等等。这些人几乎全部出身于世家,或者是在战争中历练成长起来的军事将领,但是在面对拯救国家未亡的历史使命前,全部暴露出了丑陋自私的一面。真正与董卓大军交战的反而是一直为世家不齿的宦官之后曹操,以及来自南方家族的孙坚(插个题外话,斩了华雄的是孙坚,而非关公)。这让曹操认清了世家大族的虚伪,也由此刺激了他收拾山河的雄心。 在接下来的时间中,曹操不梦想世家大族会站出来拯救天下,而是开始了自己割据一方,扩张地盘的道路。中平二年(年),曹操在东郡大败于毒、白绕、眭固、於扶罗等,袁绍上表,推荐曹操为东郡太守。初平三年(年),曹操击败黄巾军,获降卒三十余万,人口百余万。收其精锐,组成军队,号青州兵。又助袁绍打败刘备、单经及陶谦诸军。初平四年(年)春天,曹操在匡亭六百里大追击大败袁术、黑山军、南匈奴。徐州牧陶谦率军攻入兖州南部的任城,曹操率军征讨陶谦,攻克徐州十余城。 这是乱世,催生了很多像曹操这样东奔西走的小军阀,这些人的加入也让原本就混乱不堪的中原大地,变得更加混乱。乱兵、饥民、烽烟、残破的城垣。普通百姓面对这样的世道,除了摇尾乞怜就是坐以待毙。那么世家是如何看待这样的乱世呢?他们背弃了东汉,但是他们也需要东汉政府给他们带来的统一和大义。所以,摆在他们面前的道路就是依照刘秀建立东汉的过程,再扶持一个势力。这个势力可以姓刘、可以姓袁,也可以姓别的,只要世家掌握着足够的政治资源和人才优势,就不担心无法坐庄。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anzhoushizx.com/yzsxw/1534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