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倾三国著英豪,一宅分居义气高。”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时局动荡,中央昏庸无力管辖。地方豪杰云集,虎视眈眈。土地兼并日益加重,地主恶霸控有重型私人武器。大厦将倾,人人自危。土地颗粒无收,百姓食不果腹,而中央赋税不减。终于打响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黄巾起义,戳破了东汉看似无恙的最后一层窗户纸。 “汉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曹魏、蜀汉、东吴,群雄并起。曹孟德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雄才之士。曾一统北方,鲜衣怒马,平定一方战乱;恢复屯田、安抚流,更平定三郡乌桓,分制南方匈奴……以汉天子之名征讨四方,精通兵法,重贤爱才。也为悲壮奸邪,错杀“一万”。 而曹操何以居得枭雄之首,我们从曹操生平及其政绩,探析三国之枭雄运筹帷幄,傲睨群雄的资本。 曹操画像引言: 东汉末年刺史权重,州牧形成,割据名正言顺。东汉十三州,彼此交战,尸横遍野,民不聊生。汉灵帝驾崩,宦官当道、董卓夺权,手段残忍,挟天子以令诸侯,杀汉少帝,掌握朝廷。而后董卓被刺,李傕、郭汜攻入长安,吕布逃亡,李傕专政四年,内斗发生,长安一片混乱。 天下大乱,黄巾起义,群雄兴起。袁绍、袁术、公孙瓒、曹操、孙坚、刘备等初露头角,农民起义被残酷打压,年持续了二十年的黄巾起义宣告失败,剩下农民起义军百万人被迫归为曹操部下。 但是在战乱兴起的地方,却是雄才之士诞生的摇篮。 李世民评曹操,“帝以雄,武之姿,常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乎往代。” 曹操的政治才能,不容否认。早在东汉被举为孝廉,为百姓勇于上谏,百折不挠。而后受到重用,平定谋乱,压制地霸,毫不留情,他所管辖的地界,权贵四处草窜,不敢为非作歹。可见其政治主张是廉政爱民,相比东汉末年皇帝昏庸无能,曹操表现出了在各方面君主所具备的惊人才干。 曹操的谋士毛玠曾经向他提出了一个建议: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曹操采纳了谋士毛玠的建议。大权在手,曹操之谋一,可见其用人。 “吾昔已许之(指曾答应关公在其得知刘备去向时,准其离去),岂可失信,彼各为其主,勿追也。”并告诉张辽:“云长挂印封金财贿不足以动其心,爵禄不足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想他去此不远,我结识他做个人情。汝可先去请住他,待我与他送行,更以路费,征袍赠之,为后日纪念。” 曹操丰功伟绩背后,皆是群雄的智谋。而为何曹操可得天下能人,原因有二:曹操善于识人,曹操惜才爱才。 影视剧中的曹操形象人才是成事之基本,无贤臣则国不可立 “明月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爱贤的形象跃然纸上,青梅煮酒,“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曹操借刘备精兵五万,“放虎归山”,也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 曹操之士,皆受其重用,将军死后都是隆恩厚葬。 且对人才怀有绝对的包容态度。“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首;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人才,有治国之略者,可不仁不孝,名声不济,皆可为其所用。曹操招贤之策,改变了帝国的用人制度。以贤能作为唯一度量,使得曹操在三国豪杰中傲视群雄。 三发《招贤令》,用人唯贤,诚信至此,使天下豪杰属意曹军,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 招贤纳士对曹操成就伟业的影响: 《张辽传》:“复从攻邺,邺破,辽别徇赵国、常山,招降缘山诸贼及黑山孙轻等。从攻袁谭,谭破,别将徇海滨,破辽东贼柳毅等。还邺,太祖自出迎辽,引共载,以辽为荡寇将军。复别击荆州,定江夏诸县,还屯临颖,封都亭侯。从征袁尚于柳城,率与虏遇,辽劝太祖战,气甚奋,太祖壮之,自以所持麾授辽。遂击,大破之,斩单干蹋顿。” 凡此猛将数百人,八虎骑:曹仁、曹洪、曹纯、夏侯惇、夏侯渊、曹真、曹休、夏侯尚;五子良将:于禁、张颌、张辽、乐进、徐晃,更莫提典韦、许褚…… 典韦,相貌魁梧,臂力超群,为曹操征讨吕布冲锋陷阵。而后张绣背叛曹操,典韦仅凭十余人击垮敌军数十人。擅用一把大双戟与长刀,被史学家潘眉评价为:雄武壮烈,不在张辽、许褚之下。 赵蕤:运筹演谋,鞭挞宇内,北破袁绍,南虏刘琮,东举公孙康,西夷张鲁,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志绩未究,中世而殒。 曹操用兵及军事谋略亦是傲居群雄之首 汴水之战,曹军大战董卓军,而兵力武器军均不敌众,却达到夜幕降临,虽曹军大败,而天下诸侯皆知曹操之名。 兖州之战:曹操数百人固守东郡,北有黄巾,南有袁术同江东诸君之争。黄巾军攻克冀州,占战略优势。黄巾军破釜沉舟,而官兵气势低迷,曹操发现其弊端,黄巾军无攻坚之力,却缺乏统帅之才,集中军事力量攻其薄弱,断其粮草,孤注一掷,破兖州之困。 收复黄巾:黄巾北退,曹操欲不战而胜,谈判破裂,出兵围剿,终于黄巾投降,曹既往不咎,收编麾下为“青州军”,用以屯田。 匡亭之战:袁术伐曹,曹操兵弱,袁术北上,亲曹军阀全军覆没,袁术挟其亲人为人质,人人自危。而曹兵分两路,突击袁术,袁术轻敌,袁军大败,自此袁术军一蹶不振。血洗徐州:兵力悬殊,而曹操擅用骑兵,趁陶军疲惫,展开攻势,大获全胜。 曹操擅用兵法,以己之长克敌之短,反败为胜,司马光记载:王知人善察,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与敌对陈,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豪不与。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对之流涕,然终无所赦。雅性节俭,不好华丽。故能芟刈群雄,几平海内。 曹操行军用兵之道,攻城、攻心,以陶谦败绩,获天下之心。亦擅于采纳群臣意见,集思广益。战场上亦可冲锋陷阵,破釜沉舟,使军心大振。军事与政治形势相结合,以仁义代替用兵,注重粮草运输,使兵强马壮。严明赏罚,“赏功不罚罪,非国典也”。强调“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用兵遣将更是破格求实,“将贤则国安”。战前,“欲攻敌,必先谋”,曹操熟读《孙子》求实,尚变,以诡为道,知己知彼,以变制胜。 苏洵:项籍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曹操有取天下之虑,而无取天下之量;玄德有取天下之量,而无取天下之才。 曹操:“夫刑,百姓之命也”;“夫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身为政治家,曹操将法律看的很重。三国战乱时,以刑法为首,天下安定,更重道德教化,以德治国。曾以五色棍痛打权贵,后以严法杀污吏, 实行屯田、改革户籍、提倡廉洁、兴修水利,在曹操严政的支持下,魏国人遵法守法,魏国逐日强大。 评价: 曹操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末年,平定黄巾,统一北方,创建魏国,拨乱反正,担栋梁之任,使魏国屹立乱世而不倒。 招贤纳才,有舍有得,所发布的《招贤令》,改革了对人才的选举制度,用人唯贤,宽严并济,赏罚分明,调兵遣将各司其职。擅于识人,得五虎将尽是忠良,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肝脑涂地。 政治手段,严厉而明智。断稻谷者,断其头颅,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颁新法以使土地肥沃,百姓富足。兴修水利,改革户籍。帝以雄武之姿,常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乎往代。曹操之谋,不仅枭雄之奸诈,更有运筹帷幄,心怀天下。天下英雄,纵观古今,唯有曹具书生才学,具将军之兵法,具政治之才能。孟德天分甚高,功名盖世,不拘小节,才是天下归矣,才使青史留名。 参考文献《史记》、《三国志》等 了解更多历史故事,欢迎
|